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工业经济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工业革命与中国工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今日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新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工业发展转型、企业改革与管理创新、新兴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等议题进行研讨,同时将发布《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3》。会上中国社科院党组委员、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教授作了致辞。
李扬教授:我们工经所发布工业发展报告是一个传统的事情,而且每年的报告都非常有影响力,今年的报告,我看了一下主题是新工业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大家都知道,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迄今为止已接近三百年,但进入工业化社会的人口大概也只占总人口的30%左右,广大的非洲、亚洲很多地区还在前工业化或工业化初期的阶段。但工业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为不平衡,所以有工业化国家、非工业化国家,就有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对于中国来说,通常的说法是传统的工业化,以机械、电子、冶金、电气、化工为代表的产业,以他们为主的工业化在中国应该说是到了尾声了,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还是沿着原来的工业化道路展开投资,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过剩。中国现在面对着很重要的转折,就是我们要从传统的工业化向新兴的工业化,或者我们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来要我们的产业发展。
最近这几年来,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我们在应对危机、应对经济下滑的时候,我们需要用投资拉动,投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几年,非常遗憾的是因为新兴工业化在我们这里还没有形成态势,所谓的新兴工业化虽然有了布置,但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我们只能沿着老的工业化道路去刺激经济,所以就会形成越来越多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新型的工业化,或者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我觉得应当比任何国家都更紧迫,这是世界各国都提出来的,比如说像美国,在这次危机发生之初,奥巴马政府就宣称要再工业化,相信“再工业化”不是把美国的钢铁业复兴起来、传统的汽车也复兴起来,而是新型的工业化,而是迎接第三次革命的工业化,第一点要牢牢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工经所开这个会意思广义,探讨中国下一步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展开新型工业化道路、政策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对于产业革命的分法,我看群慧替我准备了一个东西,说有几种分法,我自己比较倾向于按照生产方式来分,也就是说它是生产力的一种变化,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变化,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可能更能够刻划产业变化的一些特征。照这样分的话,最早我们看到的人类社会从手工业作坊制变成了工厂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有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发生,更重要的是有一系列生产组织方式的发生,这样的技术革命加上这些组织方式在一起构成了工厂制的生产方式。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地方还是在工厂制的阶段。
在20世纪早期,由于一些在能源上有一些新的革命,导致了生产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我看了一些文献,把它概括为福特制。福特制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我们前面说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到这个时候大规模代替了比较小的生活方式,因为基于大规模,所以像汽车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像彩电、冰箱这些东西才能够进入千家万户,因为规模大了,可以有规模效应,大规模降低成本,使很多工业品成为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工业品。应当说,世界上多数国家处在这样的阶段。
现在我们正在迎来的是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很多的概括,我本人倾向于大规模定制。它保留了大规模的特征,因为现在人口这么多,必须有规模,我们不可能恢复到手工作坊面对小众的生产方式。然而,人口多了,人们消费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又要满足规模化,所以有了大规模定制的发生。它是有个性的,但是能够大规模生产的,当然非常集中地应用到现代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是它的主要生产方式。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迎接这样阶段的到来。我觉得中国在这样的大潮流中,我们并不特别落后,所以我们非常有希望能够成立这个世纪的一个工业大国。
这样的一个新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到来,对我们提出了非常多的挑战,应当说我们还不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它的全貌,但有一些特征应当是显现的。是不是有这样的几个特征是必不可少的呢。
一个特征,它是绿色的。这点恐怕要尤其强调,过去的工业化都是以污染为代价的,我记得我们小学课本上说,看到远处工厂冒的烟像黑牡丹一样,在歌颂,觉得好。现在黑牡丹还得了啊?阴霾让我们无以生存。如果说绿色成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一个基本要点的话,我们就探讨如何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大的框架下来满足生产的需要,应当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当然,现在我们也在治污,我们也在搞环境保护,但在我们目前的框架里,治污也罢、环保也罢,都当做成本来看。我们怎么能够在生产方式中能够把这样的产业成为我们要追求的正的产出,也就是说你要追求成本,没有产出,我们怎么把它变成产出,我们的转化应当说是完成了。
第二个特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度结合,我们过去至少在上一轮的工业化的阶段,那个时候形成的理念,制造业和服务也是截然分开的。所以才会有我们要发展服务业,这样的口号单独地、孤零零地提出来,现在看来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单独提服务业是有问题的,我们一定是在制造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服务业,而且是与制造业高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才会有高效率的服务业。
我率领一个小组,这两年我们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问题,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在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力是低于制造业的,我们计算上海的服务业劳动生产力只相当于上海地区制造业的70%,如果是这样的话,按照那种很截然的划分,我们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那就意味着中国整个劳动生产率下降、意味着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率下降,这是我们不太愿意接受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发展服务业的路径,不是与制造业相对立的发展服务业,而是在与服务业密切结合,特别是在服务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服务业的内部生产环节分工、专业化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业才是发展服务业的正途,这个事情应当在中国提出来。
纯粹发展和制造业没有关系的服务业,别的不说,也许是有就业的效果,但劳动生产率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那么整个中国劳动生产率在大幅下降,那么如何和制造业结合发展服务业,我觉得这是第三次产业服务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