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主体 >  生产制造物流
中国距离制造业强国有多远 倾听跨国制造业巨头声音
来源: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发布时间:2014-03-27 浏览数:

  3月26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业巨头卡特彼勒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迎来了20周岁生日。

 

  20年前,卡特彼勒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组建合资公司时,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正处起步阶段,国内尚无液压挖掘机制造基地。

 

  2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卡特彼勒(徐州)也成为卡特彼勒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挖掘机制造基地。

 

  来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以及20周年庆典的卡特彼勒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欧博赫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城镇化建设为卡特彼勒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卡特彼勒已在中国拥有28家制造工厂,去年在华销售增长了两成,成为全球市场的亮点。

 

  过去20多年,中国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吸收外资平稳回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5.86亿美元(未含银行、证券、保险(放心保)领域数据),同比增长5.25%,凸显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吸引力。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历经技术转让、直接投资,到各种并购重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本土国企和民企的合作与竞争,由此带动中国本土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批本土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如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也脱颖而出,入列全球十大工程机械企业。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与国外制造业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升。以挖掘机行业为例,最关键的零部件如高端液压件、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制造商手中,国内企业不得不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外厂商进口。

 

  中国挖掘机行业的现状是中国制造业的真实写照。顶着“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光环的中国,在中国工程院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坐标上只得76.74分。相比之下,美国160分,日本120分。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这一指数将提高到95分,相当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期即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病征”。“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推行绿色制造,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群体,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徐匡迪说。

 

  出席论坛的ABB集团首席执行官史毕福认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是从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价值链要向高端延伸。“机器人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是通向高端突破口。”

 

  卡特彼勒中国投资公司提交的报告建议,提高工业能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前景的途径,中国应从电力、热力的生产环节入手提高工业能效。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一个奇迹,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中国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建议。可以想象,随着中国改革的顺利推进,中国经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会更加凸显。”道格拉斯说。

分享到:
上一篇:抢抓机遇 创新机制 打造涡桨支线飞机旗舰品牌 下一篇:大洋造船“落户”如皋 共建高端液化气船舶生产线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