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天津面临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申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多领域改革不断深入等机遇叠加、政策叠加,为天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创造了新机遇。”天津工信委主任李朝兴近日表示。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是促进整个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基础性产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天津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装备制造业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天津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落实工信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引进龙头企业,聚焦重点项目,加快产业聚集,推进两化融合,形成了以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海工装备、工程机械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初步具备比较优势。
两化深度融合显效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了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
记者从天津工信委获悉,天津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突出两化深度融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全市重点企业ERP应用达55.4%,生产环节MES普及率为23.8%,供应链环节SCM普及率为56%,数控装备化率30.2%。CAD应用率达到95%以上,PLM应用率达到24%,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基本实现企业内部协同设计制造。依托天津超算中心,搭建“滨海工业云平台”,被工信部列为“工业云创新示范工程”,为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等500余家的企业、政府、科研机构提供服务。天津航天长征火箭项目广域协同平台,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的管理模式,实现现场操作人员与工艺人员、设计人员的远程协同,缩短型号产品研制周期1~2年,增强过程数据资源共享与利用率50%。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的协同生产管理系统,涵盖了从集团到子公司、从管理到生产的全过程,平均缩短模具材料的采购周期15~20天。
“天津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泛在感知、宽带移动、智能融合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工业的集成应用,推广智能制造、互联制造、绿色制造,促进了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李朝兴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天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开展技术、产业、产品、工艺、品牌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天津制造的“杀手锏”产品。例如,万万亿次高性能计算、特高压、高速机车等一批自主创新技术的突破,引领着天津工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型。培育了一批天津制造的“杀手锏”产品,大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巨型子午线轮胎装备、大马力柴油机等一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打造天津制造升级版
顺应数字化变革趋势,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天津制造”和“天津创造”的双轮驱动。李朝兴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核心在创新,关键是融合,目标是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跨越。下一步,天津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抓住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强基础、促转型、增效益,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中心,打造天津制造升级版。
一是强化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坚持不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三大新技术,顺应数字化变革趋势,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天津制造”和“天津创造”的双轮驱动。
二是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新型制造。加快发展互联制造,推进互联网向工业研发、设计、生产等领域的融合,实现跨地域、跨部门的协同设计、数据共享与网络化制造。大力发展云制造,实现产业链制造资源与服务的开放协作、社会资源高度共享。跟进增材制造,坚持推动应用和自主研发并行发展,逐步实现产业普及和推广。积极培育联盟制造,形成一批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
三是加快模式创新,培育新型业态。打破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大力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把加工中心融入用户的制造环节,从单纯卖产品向打包卖服务转变,逐步向制造服务转型。加快发展平台制造模式,以O2O模式、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分包众包众筹创新平台为代表平台经济模式,形成“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商业模式,建立起价值链、财富链的共享和分享新机制。
四是实施四进工程,集成集约发展。推进产业进园、进区、进链、进平台,实现产业集约、高端、链条发展。推进产业进园。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产业聚集。推进产业进区。加快天津自贸区、未来科技城、中新生态城、临港经济区、临空产业区等一批产业聚集区建设,形成自研发设计到终端产品,上下游联动的区域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进链。重点打造大飞机、直升机、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海洋工程等10条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产业进平台。打造一批千亿、万亿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