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2025”,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代表委员们纷纷谈起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制造”两头受挤压
“低端制造业,我们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现在竞争不过东南亚等国家;高端制造业,尽管发展很快,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现在中国的工业处于中间地带,受到两头挤压。”谈起“中国制造”,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透露出担忧。
李毅中表示,整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像航天、高铁、核电等,但同时在某些领域还十分落后,比如还有完全依赖人工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等。
2015年春节刚过,微软宣布关闭原诺基亚北京及东莞手机工厂,转至越南。两地工厂预计将裁员9000人。有专家分析,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已优势不再。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关键问题是要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张晓强说。
“我们在谋划工业4.0的时候,要全力打造工业3.0,同时,还要弥补工业2.0的欠账。这就是我国工业制造业的现实。”李毅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