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突出表现在“一高一低一优”。即,一是装备制造业增速高。2011年,规上装备制造业一直保持了20%左右的高增长,全年共完成增加值274.9亿元,同比增长20.8%,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4.6个百分点,二是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低。
201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10.3亿元,同比增长13.5%,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2.7个百分点。三是投资结构优化。2011年,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减速。
2011年,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的推动下,全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企业效益也在稳步提高,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海西州确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的目标任务,突出七项重点工作,确保全州商贸流通快速发展。
落实优惠政策,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扶持政策,加快公益性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标准化蔬菜市场的建设力度,完善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紧紧抓住中心城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在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升级改造1至2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积极发展枸杞、蔬菜等专业交易市场,培育和支持龙头流通骨干企业发展。加大蔬菜大棚的建设力度,从生产、收购、销售各个环节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和扶持本地蔬菜进人超市、农贸市场,提高本地农产品上市率,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等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新兴流通产业。围绕“两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各类物资和商品保证。加快物流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第三方物流。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着力培育2至3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连锁企业。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由传统流通产业向新兴流通产业扩展,流通领域由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积极引导流通企业发展家政服务、加盟店等新兴产业,重点支持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放心粮油”、“放心菜”等服务体系。继续深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加强市场监测,健全应急调控体系。依据海西州价格调节基金,加快地方储备、全州生活必需品储备等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积极稳定市场物价。建立健全肉类、耐储蔬菜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储备投放等机制,增强应急保供的时效性。加强市场监测力度,做好对市场蔬菜、肉类、大米、食用油等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变化情况的监测,深度分析市场运行情况,加强预警预报。做好节日市场供应,确保货源充足、价格平稳、质量可靠、市场繁荣。
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全州“放心肉”服务体系,优化屠宰行业布局,积极争取屠宰企业标准化改造项目资金,对全州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实行标准化改造。积极争取市场监管服务体系项目资金,构建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健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立省、州、市(县、行委)、企业四级联网的追溯管理网络。全面推进酒类流通备案登记管理工作。加强成品油、废旧物资回收等特殊行业监管工作。深人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强化肉品卫生安全”和“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专项治理行动。继续开展家电下乡、成品油市场等检查整治活动,保障商品消费安全。
扩大外贸出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围绕海西州特色产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出口基地,重点培育盐化工系列产品出口基地和枸杞、马铃薯等农产品为主的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巩固原有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新的出口增长点。做好政策引导和项目资金扶持,重点培育和扩大化工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以及枸杞、马铃薯、高原特色牛羊肉等特色农畜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市场潜力的外贸龙头企业,增强出口带动作用。加快赋予海西州工业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的步伐,发展新的出口企业,鼓励和指导更多的企业发展开放型经济。同时,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提升平台设施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形成更加完备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商务、信息服务等平台,形成与出口基地相配套的服务体系;落实国家流通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外贸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的联系,提高外贸便利水平,优化进出口环境。
开展国际交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全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计划,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优势产业,引导外资投向盐湖化工为主体、石油天燃气化工及煤化工为支撑的工业产业群以及太阳能光伏、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青洽会”、“投洽会”等展会平台,扩大海西对外知名度的同时,积极鼓励和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参加国外会展。加强信息服务和政策引导,健全各项服务机制,使对外投资业务有新突破。积极宣传境外投资政策,向州内企业提供各种投资环境、法律法规及重点投资领域等方面的信息,加大“走出去”政策宣传力度,拓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有效途径,指导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业务。
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基层供销社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供销社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中的组织、引导、协调、服务作用,积极引导和扶持为农服务社、基层供销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选择一批市场、农资配送、专业合作社等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项目,进行重点引导和培育,吸收和发展供销社成员企业,壮大供销社实力。继续做好经纪人培训工作,抓好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帮助和组织农牧民有序进人市场,搞活全州农畜产品流通,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培育一批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农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织经纪人大户、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青洽会”及省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等活动,推介农畜产品,加大海西州名优农畜产品的宣传力度。可简单概括为“一个跨越三个提高”:2011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89.0亿元,同比增长26.1%,增收超百亿,达到101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0%,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5.2%,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