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全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外贸有望进一步回暖,预计2013年全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速可能会略好于2012年,但仍将保持个位数的增长。
2012稳中有升
2012年我国进出口增速较2011年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全年外贸同比增速为6.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7.9%,进口增长4.3%。但相比全球贸易增速和主要贸易伙伴情况,中国外贸表现仍最为强劲,占全球贸易份额继续攀升,转方式、调结构也取得积极进展。
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
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较2011年增速回落了16.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从全年看,一至四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分别为8594.6亿美元、9796.9亿美元、10027亿美元和10249.1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3%、8.5%、3%和6.3%。外贸增速大幅回落,并在全年中出现较大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有国内外两个方面:
国际环境恶化。首先是外需不振。2012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其次是贸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出口在2012年遭遇了70多起贸易调查,其中欧盟对我国提出的“光伏案”涉案金额巨大,2013年将会继续影响相关产业发展。同时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频频效仿,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涉及的产业在不断扩大,这使我国面对的国际贸易环境趋于恶化。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首先表现在国内生产成本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减弱。国内生产成本的上涨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其次,我国内需走弱,进口的动力不足。国内经济自主的持续减速和直接利用外资规模的下降,导致了对进口需求的抑制。
价格因素导致进口增速大幅回落
相对于出口增速,进口增速的回落更为明显,这也造成了2012年贸易顺差有所扩大,达2311亿美元,但相比与整个外贸进出口38667.6亿美元的规模,我国外贸顺差仍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进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因素,2012年商品进口量较上年有所增加,而同期进口价格总体下跌了0.7%。从进口商品看,进口能源资源类的商品增长较快。2012年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量增加,铁矿石、铜、铝等进口价格明显下跌。其中铁矿砂进口7.4亿吨,增加8.4%,进口均价下跌21.6%;煤进口2.9亿吨,增加29.8%,进口均价下跌7.4%;原油进口2.7亿吨,增加了6.8%,进口均价上涨5%;大豆进口5838万吨,增加11.2%,进口均价上涨5.8%。另外,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国内需求进一步走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对华出口限制也是造成中国进口下滑的重要原因。
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
针对疲弱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外贸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从商品结构上看,出口商品结构在继续升级。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较快,“两高一资”的产品出口在下降。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1794.2亿美元,增长8.7%,高出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增速0.8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的57.6%。而同期“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则下降了7.4%。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3%,大大低于我国外贸总体增速,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4.8%,也呈进一步下降趋势。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4.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2%。同期,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口增长了29.7%,高出我国外贸总体增速23.5个点,占比达到10.7%。从贸易主体上看,民营企业的比重提升,进出口增长19.6%,高于外贸总体增速13.4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1.6%。国有企业进出口下降1.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9.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9%。从国内区域布局看,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值所占的比重在明显提高,其中,重庆、安徽、河南和四川等中西部省市的出口增速分别为94.5%、56.6%、54.3%和32.5%。
2013保持个位数增速
2012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第5年,但世界经济仍然蹒跚而行,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没有终结,反而不断蔓延深化。面对复苏进程中的较大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2013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3.6%。其中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1.5%,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增长5.6%。世贸组织预测,2013年世界贸易增长4.5%,其中发达经济体进出口增速分别为3.4%和3.3%,发展中经济体进出口增速分别为6.1%和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