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全球统一的国际编码标识标准作为物流领域产品外包装的唯一标识,可以提升我国消费品流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为消费者创造更高的价值。
“自2015年1月1日零时起,各商业企业原则上不再采购、接收无箱码的商品。”在日前召开的“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ECR(高效消费者响应)大会”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ECR委员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携手国内外59家知名零售企业共同发起包括上述内容在内的倡议。
发起这次倡议的初衷,就在于目前的消费品行业亟需推行物流标准化,而箱码的应用在物流标准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张成海这样诠释:“采用全球统一的国际编码标识标准作为物流领域产品外包装的唯一标识,可以提升我国消费品流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为消费者创造更高的价值。”
为快消发展瓶颈破题 近两年,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等多重压力让快消零售行业不堪重负,之前高速发展的态势悄然变化,这样的现状也促使中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立足,重新审视如何提升供应链效率。其中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最让诸多商贸企业头疼。据统计,美国的物流成本为12%,而中国却达到了19%。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2009年组织开展的我国物流标准化应用调研中发现,国内储运包装商品使用国际标准化的编码即“箱码”的普及率仅占30%左右,绝大部分企业采用自编的内部编码,使得供应链各参与方信息系统相互割裂,成为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严重阻碍了物流效率;重复编码、贴标签等工作劳动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商业流通领域的健康发展。“我们做过一个测算,如果供应商的产品上都没有箱码,下游每一个配送中心仅一天在打印箱码上花费的纸张就能绕一个足球场3圈,一位员工用于粘贴这些箱码的时间也将平均花费18个小时。”在这场以“打造协同供应链,提升消费者价值”为主题,围绕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者研究与需求分析以及如何打造协同供应链等话题展开的第十一届ECR大会上,张成海的话震惊了众多与会者。
业内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合作意识不强,很多企业各自为政不愿对外寻求合作,以及流通行业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为快消行业发展瓶颈破题,推广箱码的应用非常重要。此外,目前零售领域中商品条码的广泛普及已经为箱码推广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根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20万家企业在3000多万种商品上印制商品条码,上百万家超市商场采用商品条码进行零售结算,特别是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几乎所有零售商品包装上都使用了商品条码。“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更是为商品条码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开辟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张成海说。
规范更好未来 在“中国零售业箱码应用倡议”的共同发起名单中,沃尔玛、宝洁、华润万家、北京富基融通等国内外50余家知名零售企业在列,他们号召在产品的物流箱包装上使用统一的箱码标准,使产品在管理、运输、销售等过程中有统一的身份标识,实现物流信息实时共享,有效减少社会资源浪费,最终提高供应链效率,为消费者创造更高的价值。
根据倡议内容,各倡议商业企业将优先采购有箱码的产品;自2015年1月1日零时起,各商业企业原则上不再采购、接收无箱码的商品。
而之所以吸引如此多的国内外知名零售行业企业参与,正是因为他们在采用统一编码,打造协同供应链方面受益颇多。
一些接受采访的企业表示,为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实现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企业已将目光转向供应链的上游,即原材料的管控,并采用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方式,在保障精准生产的同时降低原材料库存量。而一些生产企业已经要求原材料供应商在其原材料外包装上印制箱码,这样,生产企业在收货环节仅扫描产品包装上印制的箱码便可完成收货,同时,相关信息也自动存入企业WMS(仓储管理系统),实现库存的准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