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中粮记者持续发力生鲜市场,先后拿下无锡、苏州、杭州,宣布在三地成功自建物流,实现生鲜送货上门。其实,瞄准生鲜市场的并非只有记者,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夏天里,有能力的电商,都在致力于深挖生鲜领域。顺丰优选、1号店、本来生活网、沱沱工社,无一例外。
卖生鲜,标志着电商摆脱了初级阶段,属于“质变”
在电商的初级阶段,只能卖标准化生产、品质无差异的电子产品,随后一切标准化产品,图书、服装,甚至汽车都一拥而上,摆上了电商货架。因为这类货物毫无差异化,只能拼价格,一时间,电商江湖血雨腥风,一再上演价格大战,甚至惊动了发改委。如今电商扎堆卖生鲜,可以说,起码卖起了“细货”。可是,“细货”好卖吗。
不是所有的电商都可以卖生鲜
电商之所以一股脑冲向生鲜,是因为3C产品只有3%的利润,而生鲜的毛利高达20%,甚至更多。但问题是,做食品是一门专业学问,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今天。生鲜对供应链的要求非常之高,一句话,不是所有的电商都可以卖生鲜。
“蔬菜水果、鲜牛奶0摄氏度-4摄氏度,冰皮月饼-18摄氏度-22摄氏度,大闸蟹0摄氏度-15摄氏度,放在阴凉通风处,金枪鱼-60摄氏度,鲜肉-18摄氏度,红酒25摄氏度恒温、湿度60%。食品保鲜是一门科学,你不给它这个温度,它就变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食品仓储时如是说。消费者对生鲜的品质敏感度很高,生鲜只要有破损、变质,对于商家来说,损失就是100%,只要你敢卖生鲜,你就必须花大力气建专业仓。“要想做生鲜,这个钱不花不行”。
不同的食品需要不同的仓储温度,这是个技术活。没有专业的积累和巨大的投入,卖不了生鲜。
前途光明的电商“新增长极”
物流成本高、价格敏感度高、品质要求高让电商在经营生鲜前期投入很辛苦。更令电商辛苦的是,这个行业自诞生以来就处在白热化的竞争状态,门槛本来就高,还有人在争先恐后地抬高这个门槛。1号店宣布年底在广州建成食品专业仓储中心,记者在8月店庆期间宣布“蔬果24小时无条件退换”。这个行业的竞争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死在沙滩上”。
但高门槛挡不住电商的猛烈追求。生鲜不仅是电商经营的珠峰和试金石,还成为电商行业一个最重要的品类,寄托着行业的未来。2013年,电商整体增长趋稳,生鲜却扶摇直上。淘宝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淘宝食品销售额约165亿元,占淘宝4756亿元总交易额的3.47%,其中生肉、鱼类同比分别增长359%、157%。生鲜食品已经成为继3C电子产品、服装、图书之后的新增长极。
顶着巨大的压力,各大食品电商纷纷杀入生鲜领域,不过生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要保证其“新鲜”品质,因此在仓储、物流等方面有着极严格的要求,目前仅有淘宝网、京东、记者等少数食品电商通过专业仓储、“全程冷链”配送等方式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的生鲜流通管理,但整体上看,电商的生鲜之路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