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右香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最头痛仍是土地供应,无论是住宅用地及商业用地均呈现不足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昨日发表围绕香港竞争力提升作主题的财政预算案,就国际枢纽、金融基建、资讯科技、宜居城市及支柱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多项建议,其中制约香港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土地供应,预算案罕有地用了颇大篇幅提出短中长期措施,大举增加商业用地,配合香港产业与经济发展。
预算案重点开拓商业用地
财爷在预算案中开宗明义指出,人才、人口老化与土地供应是制约香港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招引人才,香港必须不断投资,完善软硬件配套,例如有良好交通网络、金融基建、资讯网络,以及改善空气、海水质素及固体废物管理,做到宜居城市,才能吸纳人才。
至于人口老化问题,需要未雨绸缪,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预测未来二、三十年香港名义GDP平均增长为百分之四点四,将低于回归以来政府每年平均开支百分之四点七的增幅,若然政府按人口结构与价格调整开支,并以每年约百分之三的开支增长提升服务,未来政府开支每年增长将达到百分之七点五,结构性赤字便会在七年后出现,建议利用二千二百亿土地基金为基础,加入每年盈馀,成立未来基金。
潜在供应逾220万方米楼面
左右香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最头痛仍是土地供应,除了迫切解决市民住屋问题,觅地兴建住宅单位之外,近年香港商业用地呈现不足,造成商厦与商舖租售价格高企,不利产业发展,影响香港竞争力,昨日公布的预算案,提及大增商业用地供应,且从短中长期方面入手,可说对症下药。
下年度卖地计划中,将推售三十四幅住宅地皮,提供一万五千五百个住宅单位,将是十四年来最多,而商业或商贸地也有七幅,比本年度倍增,提供二十四万方米楼面(约近二百六十万方呎楼面)。
值得注意的是,预算案详列香港商业用地潜在供应量,有意改变市场对商业用地不足的心理预期,包括将工业地改划商业地、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改作商业地(如中环美利道、上环林士街与尖沙咀中间道政府停车场)、研究发展加路连山政府用地、中环新海滨规划提供二十六万方米商厦及零售与展览用地、启德发展区、整合东九龙政府设施用地及研究铜锣湾、跑马地及金钟的地下空间发展。
推动十万计就业发展产业
粗略估计,上述措施令未来香港商业楼面潜在供应高逾二百二十万方米。另外,长远规划方面,也有多项措施开拓大量商业用地,例如新界东北、落马洲河套、洪水桥发展区与东涌扩展区,将有超过一百四十公顷商业与产业发展地,而在落马洲、文锦渡和莲塘三个口岸邻近地区,有五千三百公顷用地可用作发展经济,再加上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机场北商业区发展及东大屿山都会计划,将会带来十万计就业,并可配合各类经济产业发展。
保持充裕而稳定的商业用地供应,作经济长远发展,政府是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