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主体 >  商贸流通物流
厦门布局千亿物流软性服务是突围关键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2014-12-08 浏览数: 标签: 千亿物流 软性服务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和交通口岸以及对台的窗口城市,厦门一直希望在物流产业上有所作为。

 

  11月21至23日,在厦门举办的“2014海峡物流节”开幕仪式上,厦门市物流办对外宣布,厦门市已经形成了以海港、空港、陆港为枢纽的综合运输体系,物流产业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正全力打造现代物流千亿产业。

 

  厦门市物流产业阶段发展目标已经确定。根据规划,到2016年,厦门市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计突破1000万标箱,物流产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产业发展水平接近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水平。到2018年,预计物流产业总收入1500亿元,达到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现在国家都在提倡转型和升级,我们的物流产业也正朝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化及低碳化方向发展。”厦门市物流办副主任李霹雳说。

 

  根据厦门市物流办规划,未来重点推进“五大重点领域二十二个方向”的发展。所谓“五大重点领域”即口岸物流;高端、创新物流;城际/城市配送物流;制造业、商贸业联动物流及区域联动物流。

 

  为了实现千亿物流产业的构想,厦门市政府也正在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基础建设。据统计,厦门在建物流项目共有34个,总投资为236.11亿元;其中18个市级重点物流项目,总投资为137.46亿元。

 

  据厦门物流办介绍,目前厦门建设最大两个物流项目是厦门新机场和前场物流园区。

 

  “这两个项目全部投资估计上百亿左右,现在已经投资了十几个亿元了。”李霹雳说。

 

  这些建设步伐都充分说明了厦门市政府的意图,希望用物流产业让厦门在海西经济区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后起之秀

 

  如果仅就区域影响力而言,厦门已经成为东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以及海西经济区惟一的国家一级物流节点城市。同时,它也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之一,集装箱吞吐量目前位居全国第8位、全球17位;厦门空港是区域性航空枢纽,是中国十大繁忙机场之一和第六大航空口岸;公路运输方面是国家确定的47个主枢纽城市之一;铁路方面,近几年来福厦、龙厦、厦深铁路先后通车,建成中型铁路编组站东孚编组站,前场铁路大型货场一期即将投产,厦门已经成为东南沿海的铁路客货运枢纽。

 

  依托了海、空、陆三个枢纽港,厦门物流业有“立足东南沿海、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底气。

 

  对台物流一直是厦门为了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厦门率先开通高雄港集装箱试点直航。2009年,全面实现了海、空直接“三通”。

 

  2013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厦门开通了海港对台货运航线30条,台湾水果、大米进口量保持大陆各口岸第一,对台货运量达820.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0.2万标箱。同时,厦门空港2013年完成对台货物吞吐量超过1.7万吨。“对台物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占比很重,这也是厦门最大的优势,厦门有个一万吨的保税库,明年就将有4000多吨货物来自台湾。”厦门万翔物流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游远约说。

 

  不过,尽管厦门物流产业具有相当的区域影响力,但它的地位正在被挑战。

 

  最大挑战者来自邻居泉州。近几年泉州加快了物流园区的建设,各个特色鲜明、功能明晰的物流园区正在建设,有的陆续建成。泉州的大物流格局的雏形也日渐明朗。

 

  2012年的数据显示,泉州物流业的增加值达到322亿元。同年,泉州港也跨入亿吨大港,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泉州港在跨入亿吨大港行列的同时,“小三通”也取得长足进展,货运量94.99万吨,位居福建省第一。

 

  石狮的物流业是泉州起步最早的,也是福建乃至全国最早的。近两年,石狮正加快规划建设总面积300亩的石湖港石材物流园,发展以石材装卸中转、集装箱集散为主的散杂货码头,着力建成东南沿海最大的石材交易中心。同时,另一个现代化服装城物流配送区也正在建设中。

 

  泉港区物流产业也已成型,特别是期货交割库的落地,让泉港有望成为全国性的商品交割集散地;南安则有中轻石材、中国粮食城、水暖城作为物流项目。晋江作为中国服装的“品牌之都”,也建设了自己的“无水港”和物流园区。

 

  根据相关规划,到了2015年,福建省要重点推动包括泉州台商投资区临港物流园区在内的9个物流园区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莆田也不甘示弱。为了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莆田制定了《莆田市“十二五”建设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及海峡两岸现代物流中心专项规划》,明确要在2015前把莆田构建成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海峡两岸现代物流中心及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和能源基地。

 

  目前,莆田湄洲湾港已经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向东辐射的前沿阵地,服务中西部地区新的对外开放通道。全港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54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4个,年设计通过能力超7000万吨,未来五年将新增吞吐能力超过亿吨。

 

  这些奋起直追的“后起之秀”对厦门物流产业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硬件”思维制约

 

  “厦门曾经独特的优势正在慢慢被消解,我们部分业务都已经被泉州抢去了。”厦门一位物流行业人士说。

 

  在他看来,虽然厦门市政府一直在着力构建物流产业的生态系统,但目前的思维惯性还是停留在对“硬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因为那能“直接带动地方的GDP增长”,在数据上也更能“立竿见影”。

 

  最为明显的是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占地10.4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5亿元,拟建设成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政务服务中心、航运服务企业集聚中心、航运交易和商务中心,并将成为厦门港口城市乃至整个海西的地标性建筑。

 

  但在当地物流行业人士看来,这种由政府主导的项目依然只是从“硬件”出发的思维模式,对市场和物流生态系统缺乏充分的考量。“这些年厦门在推动物流产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基础建设和硬件方面。”厦门市物流与供应链学会副会长王惠军说。但同时,他也认为,“如何构建生态链和软性服务,吸引更多人到厦门做业务,以此带动加工、仓储、报关等产业后方的软性服务,可能才应该是政府和行业协会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外界看来,厦门一直在闽南经济带扮演着领头羊角色,故此物流行业也应当如此。

 

  但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厦门物流行业人士处获知,事实并非如此,厦门在物流产业上恰好是闽南经济带当中最弱的,只是这座城市的综合影响力让外界误认为最强的。“如果只是作为交通枢纽,厦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所谓物流,核心在于货物的流通。早些年,厦门市政府的重心都是放在物流园区、港口、码头、公路和铁路的基础建设上。但问题是,货在哪里呢?这里不像深圳、上海和浙江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那么大,福建省有那么多港口,厦门只是其中一个而已。我们不能脱离物来谈物流吧。”一位物流从业人士说。

 

  在这位行业人士看来,厦门物流行业面临另一个掣肘-腹地不足。

 

  这个问题在多年前已经凸显,当时厦门政府已经意识到腹地不足、物流人才缺乏、成规模的企业不多等发展“瓶颈”,阻碍了厦门物流产业的发展。为此,厦门市相关政府部门千方百计“突围”,甚至向台湾学习并与之合作,但是因为执政思维的惯性,最后成效略微。

 

  站在福建全省来看,厦门物流产业的增长比例是落后于福州和泉州的。“如何能真正突围?就是要通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将货物从福州和泉州吸引到厦门,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话题。”王惠军说。

 

  政府的力度十分关键,深圳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于政府力度很大,所以造就了服务业和物流产业的发达。“这还要看政府的着力点放在哪里。深圳从市政府到衔接的交通部门、行业协会到从业者,这条线是一个完成的整体。厦门市则是各自为政,港口、商贸局、发改委、交通局、物流办和口岸办都是分开的,没有形成合力。”一位行业人士分析道。

 

  根据厦门市的远景规划,到2020年,厦门要成为介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对接台湾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分享到:
上一篇:汉口北 商贸物流产业蓬勃发展 内贸外贸市场魅力绽放 下一篇:81个物流项目落户海安 投资总额170亿元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