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似乎和网络已经密不可分了,在继图书、服装、3C之后,生鲜也逐渐成为消费者网购的又一新热点。据资料显示,2013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130亿元,同比增长221%,预计2014年将达到260亿元,增长100%。生鲜市场已成电商领域的新“蓝海”。
然而,对于电商企业来说,要想在生鲜市场站稳脚跟,必然要闯过层层关卡。在行业标准不完善、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相关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行业发展瓶颈之下,不免令人忧虑:生鲜电商的未来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在前不久由中国食品业诚信联盟、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主办的“2015年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高层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围绕着相关问题展开热烈研讨,为生鲜电商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三品一标”产品或成主角
所谓“三品一标”,即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而我国地大物博,生鲜农副产品种类繁多,且品种多样,导致“三品一标”划分标准不统一,“三品一标”产品界定较为困难,为食品农产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国家及相关机构已经认识到对“三品一标”产品界定的重要性,并不断扩大宣传,提高社会关于食品安全和风险责任权益的意识。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对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愈发重视。
由此看来,“三品一标”产品已由相对注重发展规模进入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新时期,由树立品牌进入提升品牌的新阶段。
所以,电商想要提高生鲜冷链市场占有率,“三品一标”产品需要保持其食品交易的重要份额,才能保证充足的交易量。
本次研讨会上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上显示,2015年 “三品一标”产品将超整个电商生鲜食品销售的80%。生鲜农产品电商将实现“三品一标”化,占农副产品交易额比例超60%。
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介绍,“目前我国现有中国地理标注产品有5000多个,绿色视频数量超2.1万个,相关数据显示,“三品一标”产品的规模在逐渐扩大,而以品质著称的生鲜电商平台其所售的生鲜产品显然应该以‘三品一标’为基础”。
冷链物流将被更加重视
“电商进军生鲜市场成败与否,冷链物流至关重要。”中物联大宗商品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旭在研讨会上表示,如果电商采取了不当的冷链运输方式,那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成本负担,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生鲜冷链物流、配送、快递、宅配等成本较高,大多在30%-40%,一般果蔬类生鲜物配成本超过50%,甚至100%。如果冷链质量不高,会对食品安全和企业经营造成巨大影响。
冷链运输
而纵观现在的生鲜冷链物流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如天猫商城的生鲜冷链配送模式是菜鸟网络“干线(冷链或航运)+落地配”两段式配送服务实现全程控温;沱沱工社则是自营全程冷链配送模式;而京东商城是采用上门自提、211限时达、次日达、定日达、再定时达相结合模式等等。面对如此复杂的冷链物流形势,各大电商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冷链配送之路呢?
商务部电子商务信息司副巡视员聂林海分析认为,中国一直以来都存在物流成本高企的问题,物流成本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信息不对称、小物流企业过多、行业发展过于分散、地区分布广阔等,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信息化平台,建设智慧物流。生鲜电商要牢牢把握机遇,以信息化为基础构建优质的物流配送模式,这也是今后生鲜电商在冷链物流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海强调,“电商台进军农产品生鲜冷链市场,可以说成也物流败也物流。要想让农产品生鲜进城,单靠电商企业自己去开拓是不行的,国家相关部门也要给电商物流增加一些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进程。”
跨境生鲜仍是热点
近年来,国人的消费品味越来越高,进口食品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每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额达1800亿美元,尤其是近两年,电商巨头们纷纷把进口食品作为进军生鲜市场的重要切入口,如京东、天猫、一号店都将跨境进口生鲜作为进军生鲜市场的特色项目列入战略计划中,生鲜跨境电子交易愈发广泛。
与此同时,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动下,跨境物流发展将迎来新契机;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也预示着航空、海运及临港、临空的跨境生鲜市场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正是看到这样的发展机遇,继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首个海陆联运的对外开放口岸和肉类进口指定口岸之后,近期北京平谷国际陆港又启动了跨境食品、农产品冷链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与应用项目。这也将为相关跨境电商拓展生鲜市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2015年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高层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就表示,在目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国家提倡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电商企业选择跨境生鲜之路是正确的选择,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农村生鲜市场将走向“集约化”
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农村市场毋庸置疑也将成为未来经营争夺战的重要战场。
据了解,为了争抢农村市场这块肥肉,各大电商平台也早已开展了各自的“圈地运动”,如阿里的“万村千县计划”、京东的“农村电商战略”,苏宁也计划在2015年建成1500家苏宁易购服务站,深入全国乡村。
而且据《报告》显示,2015年商务部将在全国2000多个县推进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预计会在每个县建立一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0多个乡镇电商服务点、10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目的是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代销等服务。预示着农村市场空间巨大,电商把发展方向转移到农村市场是大势所趋。
不过,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在火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据记者了解,目前由于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引导,一些农户对电子商务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只要在电商平台上注册个账户,就可以零售自己生产的生鲜农产品,结果造成“每家每户做电商”的局面,经常出现“昨天大卖,今天没得卖”的情况,市场虽然空间巨大但并没有实现健康发展。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农村生鲜市场要想规范化,电商想要把农村生鲜市场搞活,关键问题是生鲜农副产品需要达到“集约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就表示,“电商平台走向农村市场不可否认是一条正确发展道路,但引导农村市场向集约化生产发展是前提。只有农村市场走向集约化,生鲜电商才能真正创造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