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主体 >  商贸流通物流
京东物流创造全球最高运营效率
来源:中国电子报 发布时间:2016-05-13 浏览数: 标签: 京东物流 自建仓储 最后一公里

  “五一”前夕,京东四川阆中的配送员团队获得了国家邮政总局“最美快递员”团队称号,这只是京东物流配送体系广为人知的一角。京东从中关村的一个小柜台发展壮大,最早受到关注的就是自建的物流配送,京东的送货速度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刘强东说,京东有今天是因为敢打敢拼、肯干“傻大黑粗”的活,一不小心将其他电商不愿意碰的物流配送做成了京东“前端用户体验、后端成本效率”的核心竞争力,极速+良好用户体验,让竞争对手们望尘莫及。

 

  京东物流配送能成为行业标杆,除了遵循“客户为先”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苦干+巧干的结果,京东的物流配送体系对普通快递模式进行了颠覆: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多地建仓、仓配一体,离消费者更近,用心呵护“最后一公里”。

 

  京东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了“减少商品的搬运次数,通过提高效率创造价值”,它们所拥有的“全球最高的运营效率和最低的运营成本水平”为京东的“多快好省”构建了一道高不可攀的供应链“门槛”。在其他电商平台正努力实现“当日达”的当下,京东超过85%的自营订单可以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配送,京东物流配送体系提出了要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商物流履约平台”的新目标。

 

  “京东速度”进行时

 

  “京东速度”不是一天练成的。2007年京东决定自建仓储配送,2010年自建仓储配送启动仅3年后,京东开始在部分城市具备当日达、211限时达能力(上午11点前下单,当天收到;晚上11点前下单,可在次日下午3点前收到),速度开始成为电商的一个追求。

 

  2015年年底,京东仓储配送已经可以满足大约98%的京东自营商品配送,京东的配送服务实现的211、夜间配(晚上7点至10点配送)、极速达(2小时内送达)、当日达、次日达、隔日达等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种时效需求。第三方调查机构所做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京东送货速度的满意度领先行业整体近20个百分点。

 

  消费者感受到的是优质服务,同行看到的是改变,而京东做的是实事。在“京东速度”的背后,是大量的基础建设和资金投入,规模在当时的快递行业中属于天量投资。京东的仓储配送体系是轮轴式,自控力极强。京东将全国分为7个大区,建立7个物流中心,每个大仓有自己的服务半径。

 

  “用空间换时间,都是京东自己做,完成供应链体系搭建,成为客户体验最优的电商物流履约平台。”京东集团配送部副总裁王辉说。

 

  截至2015年年底,京东已经在50座城市运营213个大型仓库,6个“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投入使用,仓储设施占地约400万平方米,拥有5367个配送站和自提点。京东的物流体系已经覆盖全国2356个区县。

 

  自建仓储配送体系9年后,消费者评价京东:没有假货、送货快。在这9年中,京东的年营业收入增长了近400倍。期间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

 

  4月12日,刘强东表示,京东正在建设第三张冷链生鲜物流网,发力生鲜快递。下一步将更好地促进电商和快递渠道下沉,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工业品进农村战略、农村金融战略和生鲜电商战略,同时推进海外仓建设。

 

  速度背后的“技术控”

 

  京东的“快”只是表面,在京东极速扩张的情况下,保证快而不乱才是“京东速度”的强大之处。2007年京东日处理订单只有3000多个,2016年日均订单近400万个,天量的增长不仅没有影响物流配送的速度,用户体验反而越来越好了。

 

  京东从成立起就自主研发数据系统,10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京东称之为“青龙物流配送系统”,简称青龙系统,是京东高效物流配送背后的核心支撑。青龙系统让传统的等单送货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京东可以预测订单,提前调配力量。

 

  京东物流网络的核心要素包括仓库、分拣中心、配送站、配送员等几方面,这个网络由青龙系统来驱动。分拣中心在京东物流网络中非常关键,预分拣的实现能让仓储提前备货,甚至让供应商提前生产。

 

  消费者在京东购物的流程中从网站(移动端)下单开始,每个点击动作之后都是一套复杂的计算程序,系统分拣模块会将货物根据订单地址进行区分,分配至同一地区不同地点的仓库。这一系列环节的高效运转首先给了“京东速度”以保障,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京东仓库的人效。以上海“亚洲一号”(一期)在2014年双十一期间的表现为例,该仓库员工仅500人,在双十一当天发货100000件;而同样体量的分拣和出库,某服装物流公司雇佣了3000多人花了7天才完成。而2015年双十一当天,投产不到半年的广州“亚洲一号”完成单仓50万单的生产,创下了记录。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目前固安分拣中心正在测试智能手环和智能中控系统,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就能通过大屏幕查看配送车间的动态,流程中每个差错都会显示在中控屏幕上,同时出错点上的工人能在其所佩戴的智能手环上收到错误提示。

 

  商品出库后的传站和配送环节,也依靠京东大数据的支撑,对运输和配送路线进行优化,使得配送员的配送效率得到了提高。2015年双十一期间,京东配送员将总重约8万吨的货物及时送到了用户的手中。京东内部的运营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每一辆车、每一位配送员所处的位置和任务完成的情况,对于任何异常情况的发生都可以第一时间及时反应,迅速调配力量支援。

 

  京东在仓储配送领域的技术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研发,这一块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另一个标杆就是“亚洲一号”,2014年京东第一个位于上海的“亚洲一号”仓库一期投入使用,这座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高智能化大型仓库成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仓库,此后两年间,沈阳、武汉、广州、贵阳的亚洲一号都陆续投入使用。今年年初,京东开始测试无人机送货,未来无人机送货将覆盖大量乡村。

 

  “最后一公里”的价值

 

  京东配送员的工作服是红色,这些配送小哥们被亲切地称为“京东红”。随着京东业务的增长,“京东红”已覆盖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如今偏远的山区、海岛、沙漠都有“京东红”,他们成为了城乡消费者可信赖的朋友。

 

  在京东,很多配送员将公司当作自己的家,将配送做成了终身职业。他们在京东的共同感觉就是稳定、温暖,只要用心工作,就会有回报。京东鼓励多劳多得,人均工资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此外,京东还为配送员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补贴。在京东,配送员可以通过学习圆自己的大学梦,也可以通过努力走向管理岗位。2015年京东启动县级服务中心,许多乡村主管就来自一线配送员。

 

  选择自建“最后一公里”,是刘强东个人的价值追求,也是京东对互联网时代商业趋势的成功判断。在刘强东看来,加盟制的快递模式中间环节太多,无法保证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更无法确保“最后一公里”的良好体验。

 

  京东仓储物流副总裁傅兵认为,物流快递是相对基础性的行业,要保证各环节的高效衔接和“最后一公里”的通畅,一定要“强运营”,分散的加盟式快递模式很难做到。

 

  “强运营”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共同实现的,京东配送员在国内率先使用POS机,这个POS机带有青龙系统,有定位功能,系统能监控到包裹的运行轨迹,如出现异常,可调取数据,质控人员马上能发现哪些包裹不合规。

 

  物流专家黄刚认为,未来O2O经济的命门是“最后一公里”和用户体验,京东提前9年布局“最后一公里”,极具远见。

 

  京东要啃好自己的“甘蔗”

 

  2015年,京东的营业收入达到181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B2C电商平台,也是中国收入规模第一名的互联网企业。如今,京东已经在积极参与“电商平台级竞争”。

 

  京东近几年一直在有序地向社会开放电商平台和物流配送系统,目前已经有99000家第三方商户(POP)进驻京东,为京东打造的“综合一站式品质购物平台”出力不少,极大地丰富了商品的种类。

 

  在未来电商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等是各家角逐的重点,这正是京东的长处。京东的物流设计的核心是减少物品的流动次数,通过大数据,在产品生产时就告诉供应商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第一次就搬到正确的库房,第二次就到了终端消费者手里。因为搬运次数少,所以成本低。

 

  用高效的供应链为供应商服务,帮助更多商家实现“品质、品牌、品商”的水准,是京东未来的战略布局。刘强东针对消费品行业,提出了“十节甘蔗”理论,即把零售、消费品行业的价值链分为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等十个环节,其中前五个归品牌商,后面五大环节则归零售商。京东在未来的开放平台竞争中要啃好后五节甘蔗。实际上,京东已经开始认真地啃自己的“甘蔗”。2015年12月,京东与李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李宁提供产品到门店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同时为李宁实施O2O战略提供物流供应链保障。此前京东已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

 

  随着京东中小件、大件、冷链生鲜“三张大网”的建成和完善,加上京东日益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持续不断的运营创新,京东的物流配送体系将成为巨大的零售供应链平台,海量商品将在这个平台上快速流动,京东也会加速成为“全球最受消费者信赖的公司”。

分享到:
上一篇:电商巨头在农村电商开打生态战 下一篇:宁波跨境综试区方案出炉 进口向出口转变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