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现代化 >  信息化
武汉推进新常态下新发展 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来源:网易新闻 发布时间:2015-02-16 浏览数: 标签: 武汉 四川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增强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互动合作,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这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率先崛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武汉是长江流域三大节点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服务推动区域发展责无旁贷。为增强中心城市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我们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积极把握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练内功、强实力、促合作,着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第一,努力建设经济强市,增强产业带动功能。经济实力是中心城市的核心支撑。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倍增、服务业升级计划,努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

 

  为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我市确立了“万亿倍增”的战略目标,提出用7年左右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由1万亿向2万亿跨越。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坚持工业强基、两业并举,加快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制订实施“武汉制造2025”行动计划,加快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建设,谋划推进“工业倍增升级版”。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千亿元产业增加到7个。推进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工程设计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中部时尚消费中心。

 

  第二,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增强创新示范功能。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武汉创新资源丰富,国务院批准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明确武汉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希望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我们以东湖示范区建设为引擎,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出台“黄金十条”、“汉十条”,在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上率先突破,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高校牵头、联合企业组建工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研发无缝对接;实施“青桐计划”,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7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放在武汉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壮大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北斗导航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万亿倍增的重要支撑。2015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

 

  第三,努力建设“祖国立交桥”,增强交通枢纽功能。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国家要求武汉打造“祖国立交桥”。近几年,我们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持续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每年城建投入过千亿元,一批功能性、枢纽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形成;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天河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达到131万人次,居中部第一;建成4条轨道交通线,武汉三镇同圆地铁梦。

 

  今后几年,我们将围绕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推进天河机场三期、阳逻港集装箱三期等重大项目尽快建成投入使用,规划建设第二机场,加快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国家重要门户机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实现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

 

  第四,努力建设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中心城市不仅具有经济领域的服务功能,也具有社会领域的服务功能。我们将推动武汉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跨越,努力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化教育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名城;发挥武汉医疗卫生资源丰富优势,加快打造一批名医、名科、名院、名中心,努力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加快“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和大学之城)建设,扩大“武网”、“汉秀”、武汉国际杂技节等文化品牌效应,努力把武汉建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合作促进共赢,携手铸就辉煌。近年来,合肥、长沙、南昌、武汉4城市围绕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抢抓战略机遇,携手共进,开创了全方位合作的新格局,营造了发展共赢的大气场。我们将乘本届会商会的东风,与各兄弟城市一道,全面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巨龙腾飞的强健龙腰!

分享到:
上一篇:难题O2O“最后一公里”物流的五种解法 下一篇:革新与结盟 京东“城市计划”全面启动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