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现代化 >  信息化
互联网企业纷纷发力车联网 汽车能像人一样思考吗
来源:国物流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5-03-19 浏览数: 标签: 互联网 四川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近期,国内互联网企业纷纷发力车联网,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合作设立“互联网汽车”基金;腾讯继“路宝盒子”之后,发布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WeDrive”;百度正式推出跨平台车联网解决方案CarLife,将借此全面布局车联网领域。专家预测, 到2020年我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

 

  车联网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固然令人向往,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缺乏行业标准和开放思维,车联网系统并不实用

 

  汽车制造商是车联网服务最早的践行者,GPS导航、行车记录仪、电子狗等车载电子产品构成了人们对于车联网最初的认识。

 

  车联网发展至今,大部分汽车制造商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车联网系统和产品。国际品牌有通用的OnStar、丰田的G—BOOK、宝马的 iDrive等,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这些系统已较为成熟;而国内自主品牌起步较晚,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汽的inkaNet,长安的incall,吉利的G—NetLink等。

 

  尽管目前国内外的车联网市场热闹无比,但各大汽车制造商单独开发出的车载系统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设计。在行业标准缺位的现实下,每家汽车制造商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系统,功能繁多却实用不足,往往让车载系统中看不中用。

 

  “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滞后与不统一制约了车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表示。

 

  同时,行业内部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汽车制造商的不开放阻碍了车联网发展。这里所谓的“不开放”,主要是站在互联网企业的立场发声。

 

  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到汽车核心控制问题的系统和数据上,比如CAN(电子总线)、ECU(行车电脑)等,汽车厂商表现得小心翼翼,将其视为汽车安全方面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而这部分数据,往往被视为汽车真正实现与外界互联互通的基础。

 

  “难看又难用”,这是车主高先生对6年来用过的3个车载导航的一致评价。最终高先生改用手机地图APP导航,包括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其表现让他感到惊喜。

 

  互联网对车联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用户体验上,整个车联网产业也因为互联网企业的涉足发生了变化。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2014年之前车联网市场变化不明显,原因主要是缺乏互联网企业的大力推动,这一情况在2014年出现了变化:

 

  除了国内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几乎同时涉足车联网产业外,国际上,2014年3月,苹果发布CarPlay车载服务,进一步布局车联网行业;6月,谷歌也推出专为汽车设计的Android Auto智能系统,叫板苹果。

 

  虽然互联网企业能否带来整个车联网产业链的创新尚未可知,但是互联网行业开放、共享的理念还是值得汽车行业借鉴的。

 

  进入车联网时代,汽车产业已不再是传统制造业,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使整个产业链条都有了创新的可能。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需要进一步把汽车思维与互联网思维有效地融合起来。

 

  车与人、车与车、车与路等之间的信息交互才是真正的车联网

 

  现阶段,大部分车联网用户能够体验到的服务还停留在“车人互联”的层面。而车与车、车与路甚至车与城市的互联互通才是车联网发展的更高维度。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现在的车载产品只是解决了车与人的关系,远远没有解决车与车、车与道路等周边环境的问题,在车联网的大系统中,目前的车载产品仅仅走出了第一步。”

 

  未来车联网的发展,车与路的交互将不仅仅停留在导航、搜索等功能上,汽车将更加智能地分析路况和行车状况。当偏离正常的行驶车道,汽车会发出报警;当前方路况较差时,车辆会提前预警,并给出合理高效的备选线路。

 

  在车与车交互的层面,汽车将可以实现即时通讯、社交等应用服务。在等红灯的时候,可以和邻车打个招呼;在自驾游的路上打开身边人查找功能,就能找到同路人。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场景有点遥远,不切实际,但科技从来都是以比我们想象更快的速度前进着。

分享到:
上一篇:微软给物联网提供开放云平台 中国创造有希望? 下一篇:中国车联网市场有望突破1500亿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