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使“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互联网+”为中国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时代风口。
习主席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农业物联网技术正是农业的科技翅膀,“互联网+”又给了这个科技翅膀以最大的动力,现代农业发展临来了历史的最好发展机遇。
安徽作为泛长三角经济带核心区域以及农业大省的省情,借助“互联网+”之力,推动安徽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价值尤为重要。
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重新组织各行业各领域的运行方式,是典型的生产力进步驱动生产关系变革。
随着国内规模化农业企业逐渐增多,而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自动化设备和农业物联网的普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物联网应用是一种生产管理方式的转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管理、交易、流通每个环节,不仅可以获取信息确保农作物生长,还可提供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与安全。
“互联网+农业”即是农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技术是集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有两大方面:一是在种养大户等市场化、组织化程度高的市场主体中进行试点、示范。例如,在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农业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可以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二是从省级层面构建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帮助政府、部门掌握情况,为基层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主要是做好四情监测,包括苗情、墒情、病虫情和灾情。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温度、湿度等农作物、养殖物的生长状态数据信息,对生长情况及时作出判断,合理施肥、栽种养殖,从根源上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等。
泛长三角区域互联网+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互联网+”概念虽是近年提出,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已数年。泛长三角区域覆盖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五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色及农业区位优势,均已在智慧农业领域快速发展,在农业节本增收、节约资源、作物多样化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成效初显端倪。
上海,主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体系,保障城市区域内的粮食、食品安全。上海多数家庭注重农产品的品牌与安全,有机农产品备受欢迎,农业休闲旅游需求旺盛。食品安全追溯、农产品定制、农产品电子商务、农场体验休闲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服务发展迅速。
江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例如,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现代农业专业功能园区,围绕“1+1+N”的模式,即1个综合服务平台、1个数据中心、N个试点企业,整合园区企业资源,打造全产业链闭环模式。
浙江,智慧农业发展迅速。浙江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正在主动朝着智慧农业的方向发展。那些农业设施装备基础好、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主体积极探索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智能化监测和远程控制已经不是稀罕物。例如,杭州在“智慧农业”示范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尝试,全市累计完成省级“智能化农业示范园区”6个。浙江文华农牧、浙江新东湾和富阳上旺鸡蛋等畜禽养殖企业实现了智能恒温控制、喷淋消毒、饲料投喂以及产品销售追溯,浙江传化生物技术公司实现花卉园艺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预警、决策、分析和专家在线指导等。
安徽,快速发展大田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大省和水稻、小麦主产区,2013年,安徽启动了以县为建设主体,整县推进农业物联网“1+N+N”建设模式,即一个平台,集成了N个农业应用、N个典型农业主体代表。目前,已建58个地市物联网示范项目,涉及39个市县区,其中37个当地政府类项目,涉及124个企事业客户单位。建设内容包括四情监测平台+20个县级采集点;平台对接采集了安徽149个苗灾监测点、35个病虫监测县、20个土肥监测的四情关联数据。
江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实施“百县百园”建设工程,培育主导产业。全省建成100个左右覆盖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发展层次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省级园区为支撑、市县园区为依托的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属地管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建立了农产品监管对象数据库,将2万多家一定规模以上的农民合作社、投入品经营单位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建立覆盖省、市、县和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各层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确保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农业物联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关键技术产品及集成体系成熟度较低,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缺失,产业化模式需要不断探索。这里,就发展农业物联网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汇总如下:
1、缺少顶层设计及持续投入
农业物联网发展涉及一二三产多个领域,缺少顶层设计及持续的投入,就无法实现规模和产业效应。近几年,各省市相继发展农业物联网,但整体建设速度较慢。
2、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实现应用困难重重
目前农业物联网设备成本和信息化条件要求较高,致使很多涉农企业无法承担成本压力或受信息化条件制约无法实施相关技术,在实际推广中困难重重。由于农业应用对象复杂,信息获取及监测技术的成本较高,加上没有技术标准体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物联网的快速推广。
3、行业标准不统一,软硬件不兼容
当前市场用于农业的物联网硬件标准不统一,导致很多传感器与服务器的数据接口及系统不兼容,可供选择的产品有限。农业涉及的细分类型较多,大田、畜牧、水产、养殖、种植等,不同类型需要特定的软件开发,同时要兼容传感器、网络传输、云计算、控制等硬件设备,软硬件产业链整体处于初级阶段。
4、缺乏市场应用推广
农业物联网关呼广大百姓的切实生活利益,市场上农业实体缺乏对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市场上百姓消费农产品更是难以感受到“食品安全追溯”等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价值。很多农业物联网技术停留在科研、学术届范围,无法快速实现产业转化。
5、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数据模型亟需完善
国内主要成熟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有环境感知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但在动、植物本体感知等顶级传感技术上还需突破。此外,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是数据模型的建立,从而实现科学智能化的控制,由于国内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很多农业领域缺少原始数据积累,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数据分析,难以建立科学的数据模型。
建议:全面推进“物联网+农业”
坚持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线上线下“双融合”,依托产业优势,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支撑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探索市场运作模式,统筹推进,加快实施安徽省“互联网+农业”行动落实。加速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五化融合”,致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业发展创新高地,推动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和转型升级。
1、强化顶层设计及落实推进
希望安徽省能将示范应用项目持续长期投入和推进下去,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的支持。点、线、面结合,抓好重大示范工程,确保安徽省农业物联网建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2、强化产业融合,建立监管体系
通过“1+2+3”产业融合实现产销成功对接解决销路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企业集中精力做好基地的生产保障源头监管。同时通过监管和追踪溯源系统可以充分监督道德良心感知违法违规提升流程管理。
3、加强产、学、研、用协调发展
通过整合与优化安徽省产、学、研、用资源,协调发展,为农业物联网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
4、扶持行业培训,加快普及教育
针对性培训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青年创业者等一系列专业人才,有助于向行业发展、应用实践、产品研发注入新鲜的力量。并且,强化农民自身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直接作用于农务基层,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5、扶持涉农企业,加大补贴范围
建议将农业物联网产品纳入农机补贴目录,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及产品的市场化应用。目前农业物联网的项目成本较高,很多农业企业缺少资金投入,如果政府能适当对农企的物联网技术投入进行资金补贴,将有助于拉动市场的需求。
风口:互联网+促安徽农业腾飞
“互联网+”给农业带来的不仅是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互联网+农业,将促使农业发展进入信息化高速路,为农产品销售搭建新平台。农业的传统生产、加工、销售模式将彻底改变。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将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