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大潮中,一切传统行业都在发生着巨变,汽车业也不例外。从近五年开始,汽车整机厂似乎都在强调车联网的重要性,都在脑洞大开地编织着未来在互联科技下汽车生活的美好蓝图。而最先依靠互联网思维颠覆汽车行业的,却是一家汽车圈的“门外汉”-特斯拉。
抛开电动车的种种特性不谈,光是竖立在中控台的那块17英寸的液晶屏幕便足以让传统汽车业的大咖们汗颜。这块屏幕除了能够显示车辆状态信息,还可以实现对动力系统、驾驶系统、悬架高度的自由控制,并且可以通过4G网络与互联网进行对接,浏览大部分网页,如同在车内安装了一个两倍大的 “ipad”。特斯拉也凭借这个极具创造性和颠覆性的设计,获得了极大的曝光率的同时,让世界看到了车辆网系统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更多互联网公司进军汽车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车联网并非有一块大屏幕就能解决全部问题,屏幕只是提升用户体验重要的载体,真正的车辆网应该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互联网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互的大系统网络概念。
隔行如隔山,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系统工程,对于习惯了与机械金属和电气化“打交道”的传统整机厂来说绝非易事,但是整机厂又希望牢牢把控住应用开发的主导权,这便出现了目前市场上主机厂和软件开发商之间的权利之争,也导致了车联网领域百家争鸣的格局。
和智能手机的生态环境一样,车载互联系统也存在开源和闭源之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车厂在车载系统领域的开发依旧倾向于保守,大部分车厂依旧选择闭合的路径,少部分号称开放的先行者也只是实际意义上的“半开放模式”。所以我们目前可以接触到的例如通用OnStar、丰田G- BOOK、宝马iDrive、上汽inkaNet、长安InCall等车载互联系统还仅仅停留在满足安防、导航、手机互联等很基本的功能上,无疑也无法给提供更完美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