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因得黄河之利,加上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因而稻麦奇香,瓜果甘甜。自古以来农业就成为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之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技术基础,是优化农产品品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宁夏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针,各地成立了由政府牵头,质监、农业、林业、畜牧、科技、财政等部门组成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精干的技术工作小组,确立了示范区建设目标,制定了示范区实施方案,建立了示范区工作制度,围绕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做文章,大力建设以粮食、蔬菜、奶产业、枸杞、酿酒葡萄、林业、渔业、设施农业为主的无公害标准化农业示范区和科技园区,有效地推动了优势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
据宁夏质监局标准化处负责人介绍,宁夏自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以来,先后开展了7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共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9个,覆盖了该区优质水稻、优质奶牛、清真牛羊肉、蔬菜瓜果、枸杞、葡萄、淡水特色养殖、退耕还林(草)以及发展山区脱毒马铃薯、压砂西甜瓜、灵武长枣、道地中草药、优质牧草、脱水蔬菜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通过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示范区的建立,有效推动了以现代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了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枸杞是闻名全国的宁夏特产。从1997年以来,该区先后建立了6个枸杞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显著提高了枸杞品质,保证了质量安全。通过近10年的努力,该区枸杞标准化种植面积达2.13万公顷,占全国的26%,干果产量达4万吨,占全国的42%,出口占全国65%,2005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开发了枸杞果酒、枸杞籽油等11类26个产品,成为宁夏对外宣传的特色产品。
宁夏贺兰山东麓现种植优质酿酒葡萄4666.7公顷,全部按标准化种植。形成了以广夏、西夏王、御马三大葡萄酒厂为核心的14家企业,加工能力达5万吨,2003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在蔬菜种植方面,全区已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20万间以上,实施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造规程》、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一年增产蔬菜约300万公斤。惠农区脱水蔬菜标准化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公顷,目前,从脱水蔬菜的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储运加工等方面都以标准进行了规范,实现了标准化管理,从而使蔬菜的发病率下降到2.6%,禁用农药基本得到遏制,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达到80%以上。
马铃薯是全区战略性主导产品之一。在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已经从过去解决农民温饱的“救命蛋”变为脱贫致富的“金蛋蛋”,种植面积目前已超过20万公顷。该区从2004年起先后建立了3个脱毒马铃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相继制定了《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和《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标准,示范区面积达到6.67万公顷。
宁夏种枣的历史已有数百年。该区中宁红枣作为继枸杞之后当地的又一个红色产业,建立了红枣标准化国家级示范区,标准化种植面积2666.7公顷。枣产业标准化体系目前基本健全,涵盖了产品质量、种子栽培、间作模式、丰产造林、包装运输、冷藏流通各个环节,枣产业已成为中宁县、灵武市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该区奶产业、清真牛羊肉、压砂西甜瓜、淡水养殖等产业标准化都得到了不断深入开展,对推动产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宁夏正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未来要在宁夏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长廊和加工基地等事关宁夏长远发展的支持政策措施和一系列重大项目,为农业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宁夏农业标准化工作一定会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