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四年的交通大会战,呈现以下六大亮点和特点:
一是交通投资跃居全国第一。
投资额从2007年的200多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2亿元,年均递增50%左右,每两年就实现翻一番。公路和水运投资额成为全国首个年度投资破千亿元的省份,四年累计完成投资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7年58年累计完成投资的1.34倍。铁路在“十一五”期间的投资额超过改革开放30年投资总和。
二是高速公路建设超常跨越。
高速公路开工项目、总里程、投资规模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新开工里程超过2007年底通车总里程的一倍多。2012年将有11条高速公路通车,实现一年增加通车里程1000公里的目标。目前,四川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6537公里,排位全国第二。
三是西部铁路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铁路营业里程由“十五”末的2850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3547公里,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达到400公里。到“十二五”末,高速列车6小时可达北京、广州,8小时内可达上海、沈阳,形成成都至全国的8小时交通圈,全面进入高速时代。成都有望跻身全国铁路主枢纽的前五位。
四是航空客运挺进国内四强。
2011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907万人次,成为中国“航空第四城”。机场出入境人数突破150万,首次进入全国前十强。“十二五”末,全省通航机场将达到14个,客运量将突破5000万,货运量也将大幅度增长。
五是港口航道建设成效初现。
西部水运大省建设启程,“四江六港”水运主通道和重要港口建设规划全面实施,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由2007年底的5万标箱提升到2011年的100万标箱,加上在建已达233万标箱。“十二五”末,四级以上航道将达到1240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建成和在建规模达到300万标箱。
六是综合配套能力全面提升。
西南地区首个集铁路、地铁、公交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东客站投运,标志着四川开始从单一运输方式向立体综合运输体系转变。成都集装箱中心站、新都传化物流基地等客货运站场建成投运,交通综合配套体系加速形成。
交通条件的巨大改善,使通道经济效应、开放合作效应、民族融合效应、生态保护效应、扶贫助困效应等迅速显现出来。
二、科学谋划和大胆创新,积累宝贵经验
四川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大胜利,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双重冲击下取得的,它每推进一步,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巨的挑战。全面总结四川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成功经验,以下方面最为关键: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推进交通枢纽建设;
坚持以主动积极态度争取各方支持;
坚持开放市场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投资;
坚持依靠科技攻克各种世界性难题;
坚持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
交通建设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交通建设在公路和水运方面完成投资是2007年的4.1倍,居全国第一位,在全国各省区市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至2011年累计完成投资266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7年全省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的1.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