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海上浮运后,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第三个管节成功抵达系泊海域,开始海底沉管隧道的对接。该沉管是首节180米长的标准管节,之前已完成对接的第一、二节沉管相比,体积要大出六成左右,也是首个真正意义上外海深水安装的沉管隧道,海面浮运和海底安装的难度都大大增加。
无人沉放对接系统实现无线应用
近日,在珠海桂山岛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 3管节浮运安装总指挥、岛隧项目总经理林鸣发出“正式开始”的指令,两艘安装船绞车转动,180米管节正式出坞编队。21时25分,8艘拖轮带缆就位,完成编队,开始起航浮运。昨天上午,沉管隧道抵达系泊点,开始海底安装对接的工作。
“海底沉管隧道的对接,是大桥施工中最难的部分,在技术上面临四大难题。”相关负责人介绍,E3管节庞大的体量使得迎流面积增大,需要更大的拖力和技巧克服海流影响;长度比前两节沉管长出近70米,加长版的“航母”在拖航中的姿态更加难以控制;管节系泊的每一次带缆都要经受流速、流向的影响,且走锚的危险陡增;深水无人沉放对接测控系统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无线应用,成为此次浮运安装的创新和亮点。
沉放深度达22米姿态难控制
该负责人说,除了技术方面的难题,施工风险也面临四大挑战:台风、季风等复杂的气象水文条件影响施工海域,作业窗口可选择性小,面临施工工期风险;浮运期间经受最大流速考验,拖航受到极大影响,面临浮运安全风险;没有了西人工岛岛头导流堤的掩护,受到敞开式作业环境和挑流影响,面临外海作业风险;沉放深度达到22米,管节姿态难以控制,面临深海技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