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路建成通车,城市道路从平面交通跨越到了立体交通时代,快速路从两条增加到6条;轨道交通试验段开工建设,道路交通从地面走向了地上地下同步发展。作为城市交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中环路的建成和轨道交通的开工建设将太原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建设立体交通新体系
传统的太原街道“丁字街”布局,成为现代交通的瓶颈。为了打破这种布局,建立“人行其道、货畅其流”的交通体系,经过几十年改造建设,太原中心城区“丁字路”和“断头路”逐渐减少,形成了较为规整的棋盘格状城市道路体系。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密度不断增大,机动车保有量快速攀升,棋盘状道路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待建立快速化道路体系。
近年来,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堵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等问题,大多数城市选择了环状道路向外扩展的模式,同时建立了环状立体交通。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省会城市没有立交。
前些年,太原市曾规划环状交通,当时规划的内环为建设路—北大街—新建路—南内环,东北西三面为太原老城墙,规划的内环南部由老城墙原址迎泽街南扩至南内环街。因拆迁难度大、建设成本高,没有采取高架方式,内环最终没有形成。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郭治明说,中环路建成通车是太原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结束了太原没有立交、没有环路的历史,形成了一条新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打破了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区集聚的原有模式,有利于城市中心区人口的疏解和产业的空间重布。作为城市内部交通的中环路、作为沟通内外交通的环城高速公路,加上已经获批的二环高速,将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三环”。三环及在建的地铁,将构成崭新的太原大交通体系。
规划中的二环高速南北延伸到了市区边界,东边从榆次到阳曲,西边从娄烦、古交扩展到了文水、交城一线,途经省城的货运车辆分流到了城市边界,不仅有利于缓解市区交通拥堵,更有利于降低尾气排放。郭治明认为,中环路要建立与环城高速、二环高速及市内道路的高效连接,发挥更大作用。
谋划高效管理大交通
中环路建成前,太原市只有滨河东路、滨河西路两条城市快速路。中环路为太原东西向和南北向各增加了两条快速路,太原市全市不设红绿灯的快速干道数量达到了6条:南北向4条,为东中环、滨河东路、滨河西路和西中环;东西向2条,为北中环、南中环。未来几年,太原市还将谋划建设更多快速路,滨河东、西路等快速路将延长至清徐与晋中市区边界,快速路里程将大幅增长。
近年来,太原市道路逐级挤占(即机动车挤占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挤占人行道)尤其是挤占公交专用道现象日益突出,影响了“公交都市”效能的发挥。道路逐级挤占是伴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出现的。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汽车工业一度作为带动性很强的支柱产业快速发展,但同时影响了城市道路体系,机动车道越来越宽,自行车和人行道越来越窄。道路建设速度赶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挤占在所难免。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以机动车为主导的交通方式带来的严重危害,希望重新回到以往公交、骑车及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在建设快速交通的同时减少了红绿灯,慢行系统被天桥或地下通道阻断,既不封闭也不连续,扛着自行车或拖拽着电动车跨过天桥才能继续前进。太原市一直保持着封闭连续的慢行系统,骑车或步行可以不间断地行驶。
郭治明透露,太原市将采用国际通行做法解决挤占公交专用道问题。公交车前后将安装视频监控,既能实时监控挤占公交专用道问题,也能监控公交司乘人员及乘客的不文明行为。其他车辆挤占了公交车道,交警部门会自动启动处罚程序罚款扣分。如果道路上安装了监控探头,与交警部门联网,逐级挤占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交通是个大系统,涉及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又涉及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根据大部制改革的思路,交通管理服务职能要全部整合到交通运输部门。太原市交通部门的管理范围可概括为“城市公共道路上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行为”,道路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碎片化地分布在规划、住建、城乡管委等部门,道路间设立公交车站要经城乡管委同意,划设公交线路标识要经交警部门批准,建设公交都市,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受到了极大制约。为了破解困局,目前一些发达城市开始了对碎片的整合。
深圳等城市基本建成了大交通体制,变交通局为交通委,将零散分布在交警、住建、规划、城乡管委等部门的交通管理职能统一划归到交通委,其职能转变为统一管理“城市公共道路上所有交通行为”。前不久,太原市派出考察团前往深圳,开始谋划建立太原大交通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