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种茶叶,望天收不说,丰收了还愁卖不掉。自从家门口的路通了,开了一家土菜馆,每月纯利润两万元!这日子过得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绿一湾土菜馆老板刘丙全,将亲戚朋友全招来帮忙,还忙得脚不沾地。
青山、竹海、茶园、大水库……这样的美景在2013年之前,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前黄龙岘最宽的路不过3米,而且坑洼不平,不要说车子,走人都是一身土。2013年,两条共20多公里长的旅游大道环线建成后,我们农村公路有10米宽,从南京市区过来,开车只要半小时。短短一年多时间,36家农家乐、4家茶社、6家农家客栈、1处垂钓中心,陆续建成,吸引了本地市民休闲,还有外省市游客,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黄龙岘公司总经理汤濛说,黄龙岘村已被江宁区政府确定为新一批“金花村”。
与黄龙岘村民一样因“路”开心的,还有浦口区汤泉街道陈庄村3组村民陈孝林:“6米半宽的柏油路,拉苗木的车子直接开到家门口,大家也不会因为堵车吵架了。”
宽阔的柏油马路、齐刷刷的路灯、两边颜色丰富的绿植、十几吨的货车会车还显得宽松……这样的农村公路,并不仅仅只有黄龙岘、汤泉才有。沿着南京乡间的公路前行,一辆辆小轿车、农用车、摩托车在来回穿梭。现在的南京农村公路,说起变化,那不再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而是“走在乡间的大路上”。
截至目前,南京市农村公路总里程为9919公里,其中县道1901公里,乡道5010公里,村道3008公里。2004年,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辖区内所有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发展目标,创造了农村公路建设“南京模式”,实现“市到区高速公路,县至县一级公路,县至乡二级公路,乡至乡三级公路,乡至行政村四级公路”的路网格局。
经济发展和城乡交通形势,不断变化。为满足人们对农村公路越来越高的要求,全市从2013年起新建或改建农路上237座桥梁,同步实施和完善安保设施和绿化,使沿线自然风貌得到保护,更具田园风光、水乡风韵,有效策应了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南京将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7个区、60个街镇、829个涉农行政村或社区将由此受益。
在公路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公路通行环境越来越好,农村路网的不断延伸,正在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农民对外联系显著增多,现代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影响逐步扩大。例证之一便是,昔日固城湖一条普通防洪堤,今天已变成美丽的湖滨风光带。
路建好了,管养和服务也同步跟上。道路升级的同时,南京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各个区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养机构、落实养护管理人员和养护管理资金,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工作正常开展。根据要求,积极推动农村公路养护作业走向市场化。目前,浦口、六合、高淳3个区已完成相关招投标工作,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将形成专业化、机械化规模效应,降低了农村公路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创了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新局面。2013年优良路率达89%,乡村道好路率达77.5%。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短短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农民出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行人漫步,或驱车疾行,都会感受到新农村的变化。一件件实事、一颗颗汗水,让附近受益的村民感动了,笑在眉梢、甜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