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作为四川的南大门,是国家交通部规划的全国196个、四川省10个国家道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泸州港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国家二类水运口岸,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四川省12个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和六大二级物流中心之一,也是四川省第一大港和集装箱码头,是四川及西南地区东向水运出海大通道和对外物资交流的枢纽。
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目前拥有3个多用途直立式泊位、公共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码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50万TEU,具备120t大件装卸能力。港区内海关、海事、商检、航道、航运、公安等口岸查验机构齐全,海关、商检全部进驻港区现场联合办公,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实施“属地申报、泸州验放、上海出口”便捷通关模式。
至2012年9月二期续建工程建成后,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将形成3000吨级泊位6个,商品车滚装泊位1个,岸线长800余米,港区占地1500余亩。泸州集装箱码头进港专用铁路则可以与成都青白江百万标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对接,实现铁水联运,形成集装箱以及散货的对流,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届时将形成100万集装箱、商品车30万辆、重大件和件杂货2000万吨的吞吐能力。
港口发展规划
力争实施主要航道升级工程,提高航道通航等级,逐步形成“一横(长江航道)二纵(沱江、赤水河航道)五港区(龙江港区、纳溪港区、泸县港区、合江港区、古蔺港区)”的水运通道体系。到2015年,泸州港新增货物吞吐能力1000万吨,形成货物40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
“十二·五”期建设泊位23个,新增年吞吐能力货物1000万吨,估算总投资20亿元。“十二·五”期末形成年吞吐货物4000万吨的港口规模。
港口发展方向
建设以港口为中心的运输组织与服务枢纽,必须转变单纯依赖泊位设施建设提高吞吐量的发展模式,要根据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趋势分析泸州港腹地经济发展及吞吐量增长走势,建设港口适度超前的规模。在枢纽建设的基础上,发挥以港口为中心的信息聚集特点,加强信息平台和运输服务产业的建设。
除此之外,还应完善港口附近区域的物流服务功能,加快建设腹地物流服务设施。
据悉,泸州市境内有长江、沱江等18条干支流,常年通航里程近1000公里;长江泸州段136公里,占四川段的三分之二,枯水期1000吨级和丰水期6000吨级船舶可以昼夜通航;目前,有货运码头108座,泊位177个,年货物通过能力295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