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是重庆市向东开放发展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在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中,水运发展至关重要。
重庆市交委表示,去年,重庆市水上货运量达到1.44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1.3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1万标箱,其中外贸箱44万标箱。重庆港已经成为长江干线10个亿吨大港之一,同时也是长江上游地区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重庆市水运快速发展与三峡工程密不可分。市交委统计显示,三峡成库以来,重庆市水运主要指标保持了年均15%左右的高速增长。
不过,水运的快速发展也给三峡船闸带来了新的挑战。去年,三峡船闸通过量达到1.06亿吨;货物通过量9707万吨,其中上行6029万吨,超过设计通过能力20%。上个月,三峡船闸通过量首度突破1千万吨大关,船舶过闸上水平均待闸时间达到60小时左右,下水平均待闸时间也达到30小时左右。
如何提升水运经济的效率?船舶标准化成为了重庆市必然的选择。由于过往船舶标准杂乱,三峡船闸空间的实际利用率一度只有70%。
为此,重庆市港航局专门设计了一种三峡船型。
重庆市港航局表示,三峡船型是交通部认可的一种标准化船型,它充分利用三峡船闸的闸室面积,提高过闸效率。三峡船型的长度为125-130米,宽16.3米,设计载重6000吨。一次一个闸室正好可以放下4艘船,最大化地利用了三峡船闸的过闸能力。
2006年以来,重庆市相继建成了主城寸滩、果园、万州江南、涪陵黄旗等5000吨级大型化、专业化码头。
市交委表示,目前,重庆市90%以上的外贸集装箱通过水运完成。同时,重庆市吸引周边四川、贵州等省的中转量已占到重庆市水路货物吞吐量的40%以上。
下一步,重庆市将以两路寸滩保税区和重庆航交所为依托,力争到2020年周边地区货物中转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