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集装箱船在绍兴港首航,这标志着绍兴内河集装箱航运翻开了崭新一页,绍兴水运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最近,绍兴市港航管理局正在编制完善《绍兴市市区水路客运规划》、《绍兴市关于加快水运复兴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杭甬运河全线通航、建设运河产业经济带,是这一系列规划的编制背景。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实现水运复兴。当前,从国家到省级层面,均对发展水运业给予高度重视。绍兴水运业也正迎来一系列重要机遇,并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在政府有形之手的扶持下,绍兴水运业的发展,或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水运复兴初露锋芒
据绍兴市港航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刘俊介绍,绍兴是江南水乡,水网密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运发展曾辉煌一时。“当时,绍钢的钢材、东湖的石材甚至上虞等地的黄沙等大宗货物,以及绍兴一些热电厂需要的煤炭,都是通过水路运输的。”
“如今,杭甬运河的开通,绍兴市航道通航能力和港口靠泊条件明显改善,为绍兴水运业复兴带来难得机遇。”刘俊说,杭甬运河通航半年来,内河水路货运量、周转量、港口吞吐量等增幅明显。“有了杭甬运河这一黄金水道,大部分航线运输船舶吨位从一两百吨级提升至500吨级,企业运输成本降低。”
绍兴港是绍兴市唯一最大的内河多用途港区,倚靠杭甬运河的绍兴港现代物流园,已初尝水运业发展甜头。该公司董事长余伟国介绍,试运营2年来,已吸引了江苏永钢集团、沙钢集团等大中型钢贸企业和“顺丰”、“京东”等20多家物流企业在这里集聚,进驻企业不断增多,业务日益繁忙,货物吞吐量保持高速增长,形成了“前港后市”的物流业态。去年,货物吞吐量已实现60万吨。
绍兴市港航管理局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绍兴市完成水上货运量653.26万吨,港口吞吐量855.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56%和36.5%。
发展瓶颈还有不少
“从交通结构来看,绍兴市水运业发展空间还很大。”有关人士介绍,像嘉兴、湖州等地的水运量占总运量的比重达到一半以上,而绍兴市的占比还只是个位数。
“绍兴水运业要发展,还需要在多方面努力。”绍兴市港航管理局有关人士表示,当前,绍兴市列入省级规划骨干航道只有3条,分别为杭甬运河、曹娥江、浦阳江,基本形成了两纵一横的“H”形骨干航道网,但与之配套的支线航道等级较低,绍兴市航道尚未成网。加快发展水运业,迫切需要加快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干支结合”的内河航道网络。
另外,现有的码头格局也不适应水运发展需要。绍兴市港航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绍兴市大部分码头分布在萧绍内河水系中的南塘线、萧余线、绍海线及其他支流上,杭甬运河及曹娥江上游的码头数量较少,这也不利于发挥两条骨干航道的通航能力。
“绍兴企业似乎不太愿意走水路。”这位人士称,像上半年,绍兴市出港货物还不到进港货物的三分之一。绍兴大多数企业还是习惯于通过陆路“门对门”集装箱运输至上海、宁波等口岸出口,但实际上,大宗货物走杭甬运河接驳上海,实现“水水中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发展蓝图已经展现
加快发展水运业,正在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
最近,绍兴港现代物流园正在洽谈与大型央企、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以及浙江龙盛集团、绍兴黄酒集团等大企业的合作。
“我们要把港口物流做旺。”余伟国介绍,绍兴有很多企业的仓储空间小、物流成本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在绍兴港现代物流园的计划中,该港将为商贸经营户提供运输、配送、仓储等物流服务及电子商务、融资保险等配套服务。此外,还计划在明年建设海关监管点,为绍兴外贸企业进出口货物提供报关、报检、仓储、国际中转等服务。
目前,绍兴市还正在推动“通江达海”等一系列相关课题研究。“比如,在曹娥江口建一个船闸,将会极大地降低绍兴出海成本,真正实现船畅其行、货畅其流、通江达海的目标,更好地发挥水运对绍兴经济的支撑作用。”
此外,发展旅游客运,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之中。“现在,绍兴市水上客运还局限于一些景区内部的旅游。”市港航管理局有关人士称,目前,绍兴市正在重建水城,如果能在“十湖”等一系列水城建设重要节点中开展水上客运,构建兼容旅游观光和公共交通功能的“水路客运”系统,这对于开辟水上游线、促进市区全城游、建设宜居城市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