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磋商会在昆明召开,中、老、缅、泰四国代表团对《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规划》进行了讨论和审议,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会议纪要。
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开创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中老缅泰中、洪、枯水期联合考察,于2000年4月四国签订了《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2001年6月实现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正式通航。自正式通航以来,我国先后建设了思茅、景洪、关累、勐罕等一批港口码头设施,对境内外航道进行了整治,通航能力大大提高。由过去的原始航道、仅半年通航提升为全年通航,最大船舶为420吨,货运量从最初的几万吨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万吨,客运从最初的几万人次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万人次,货种从单一化向多元化逐步发展。航运为四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已经成为一条沿江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经济贸易发展的桥梁,民族文化传播的走廊,更是一条以航运为平台,中国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典范。
航线开通以来,四国先后对国际航运部分航道进行了整治和改善,有效地改善了通航条件,对促进国际航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老挝会晒至琅勃拉邦300公里河道未实施整治工程,枯期宽浅河段仅能通航60吨级船舶,上下游航道开发不一致,限制了国际航运整体运力的提升和综合效益的发挥。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作为区域重要的交通通道,承接着沿岸客货运的对接转运和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繁荣的双重功能,客货运量的增加,要求航道条件进一步改善和船舶大型化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贸易物流的多样化,要求航运向较高等级的客运、集装箱、冷藏鲜货、重大件货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发展,同时,国际航运运量的提升,要求航运基础设置和配套工程不断跟进,航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现有的航运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做出合理规划。
此次会议明确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目标:到2025年将建成从思茅港南得坝至老挝琅拉邦890公里,通航500吨级船舶的国际航道,并在沿岸布设一批客运港口和货运港口。规划目标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国际航道条件,提高港口服务功能,对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中、老、缅、泰四国互联互通合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