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及云贵等地正通过航道扩能、加快港口及航电枢纽项目建设等方式,提速内河水运建设,以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调联动。
广东为航道扩能升级而掀起的航道建设高潮日前拉开序幕。17日,北江乌石至三水河口航道扩能升级先行工程开工。此外,该省正为将于明年1月前启动的西江界首至肇庆段3000吨级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加紧准备。两项工程估算总投资超过60亿元。
此前不久,紧邻广东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下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意见》,提出加快西江航运干线南宁—广州高等级航道扩能建设,并确定了近期重点推进的航道及港口建设项目;11月初,位于中国西南的贵州省启动了都柳江航电枢纽一体化工程中的郎洞、温寨两级航电枢纽项目建设,该项目将改善航道条件,成为贵州南下珠江水运的出海通道。
两广、云贵四地一衣带水,通过珠江干流西江相连。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河,起源于云贵,横跨两广,汇于港澳。珠江-西江是华南水运大动脉。
今年7月,国务院批复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以珠江—西江干线航道为主通道,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互通两广、辐射云贵、江海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珠江—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滇黔桂等地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重要资源腹地,大量的能源、矿产、建材等需通过西江干线直达广东;而珠三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珠江上游的滇黔桂等地则占据区位、政策、成本及市场等优势,可为广东的产业转移提供选择。
显然,珠江中下游的航道扩能升级将提速内河水运,助推上述区域在产业、物流、人才、资金等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走上“快车道”。未来,广东境内的西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完工后,运送大宗物资和集装箱的3000吨大型内河船舶将可从广州的南沙港区直到广西境内,提升泛珠三角地区的内河航运能力。
与公路、铁路相比,内河水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小、成本低、占地少、污染轻”等特性和比较优势。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表示,提升珠江内河水运的能力不仅可推动两广、云贵四地的区域协调联动,也将为广东自身的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广东内河水运,一方面可破解广东在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刚性制约因素,还会极大促进粤东粤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为贯彻落实珠江—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今年9月,广东省作出了加快西江、北江等航道扩能升级的决定,确定2014年至2017年广东省新开工并建成西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等13个内河航道建设项目。
然而,珠江水运能力建设提速的背后也有不少制约因素。其中,航道管理体制不顺亟待解决。由于珠江航运横跨云贵两广四省区,航道在规划、建设、维护、运行管理等方面,难以进行有效协调。
一个至今尚在协调中的事实是,由于资金、业主等问题,位于广西境内的百色水利枢纽工程过船设施停建已达7年之久,由此造成珠江支流右江上游断航,云南唯一出海通道不通,云南省的重点投资项目富宁港建设因此受到影响。富宁港筹建处处长林兴友坦言:“虽经多方协调,但难度很大,协调力度仍显不足。”
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规划处处长雍清赠说,协调航道管理问题的难点在于珠江航道按行政区域分段管理,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水运的功能需求和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别。
有关人士认为,珠江水运建设应推动建立省部级高层次协调机制,以破解航道管理体制不顺等瓶颈。可借鉴长江水系建设做法,探索建立由交通运输部、两广及云贵四省区政府组成跨部门和区域的高层联动协调机制,以统筹发展战略,协调水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