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重建古丝绸之路及周边区域间交通运输物流大通道,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间经贸繁荣的重大战略构想,在目前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首要地位。
沧州渤海新区作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中的新增长极,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专业的基础建设以及便利的交通,搭建起了一个政策软实力与基建硬实力并举的崭新发展平台,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支点,并作为“一带一路”的双向开放桥头堡,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丝路经济带”的重要出海口
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是从陕西西安出发,向西延伸,经甘肃、新疆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角度来看,沧州渤海新区(黄骅港)即是对陆上丝绸之路向东、向海的延伸,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方桥头堡”的重要出海口。
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最佳桥头堡。亚欧大陆桥运输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而沧州渤海新区黄骅港是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最佳桥头堡。黄骅港位于渤海湾的穹顶处,地理位置优越,它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与天津滨海新区同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确定的“两环”开放一线地区,也是京津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冲。以黄骅港为起点的亚欧大陆桥新通道,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超级地理现象”,比原亚欧大陆桥缩短了500公里,运费将比远洋通道节省20%,时间上节省40%。
北通道三大出海口之一。古老“丝绸之路”与外界相连的新疆,在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国际通道时,已将黄骅港作为北通道三大出海口之一。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提出了“对内,三个通道带动对外十个口岸开放”的通道战略构想。三通道之一的北通道为:经神木北直达黄骅港港口;经神木北、泰安直达日照港港口;以及以将军庙(准东)至哈密(三塘湖、淖毛湖)至额济纳资源开发性铁路为主,向东经临策线、京包线在包头形成3个方向的出海通道,即经京包线、大秦线直达秦皇岛港口。这三条北通道最终会形成中亚地区通往我国沿海地区最为便捷的陆路国际大通道。
北方腹地和欧亚“新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2014年11月24日,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沿海港口转型升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河北省港口的“三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一大战略任务就是明确港口功能定位。
河北省沿海港口是国家“北煤南运”运输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我国煤炭装船港的主体,是北方腹地和欧亚“新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打造环渤海第一大港口群和重要港口商贸物流枢纽,成为河北推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依托,以及河北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资源。
“海上丝路”的重要战略支点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的海上国际贸易通道,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由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众多支线港组成。泉州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但从历史来看,沧州渤海新区的黄骅海丰镇则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丝绸之路”北起始点。
历史传承有迹可循。从历史上看,渤海新区的黄骅海丰镇是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北起始点。在上世纪80年代,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就提出了“北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并指出,沧州黄骅海丰镇遗址及周边地区曾是北方地区的重要港口。2014年8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恩学对海丰镇遗址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修复,也提出了渤海新区黄骅的海丰镇遗址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始点的观点。
海丰镇遗址东近渤海,又有河流交通的便利,濒临运河,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它独特的经济地位。考古学家们曾发现,在海丰镇遗址出土过众多窑口的精美瓷器,同一个遗址内出土众多窑口的瓷器,足以证明海丰镇在古代是以瓷器贸易为主的重要出口口岸。2014年3月,日本考察团来到渤海新区实地考察后也认为:东亚地区流传、出土的相当一部分瓷器,确实是在宋金时期,通过海丰镇销往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东亚地区的。
经济贸易的现实需求。渤海新区对外合作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海上国际贸易成为硬性需求,渤海新区也成为了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间经贸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渤海新区依托与欧洲国家几十年的深厚合作基础,特别是借助中国与中东欧建立的“16+1”经贸合作机制,正在打造以中欧文化、科技、经贸合作为特色的中欧合作示范区。目前,中捷·尼特拉酒庄、德国旋翼式飞机制造、中欧合作技术转移中心等相继落地。中欧产业园区将成为渤海新区与欧洲之间“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纽带。同时,渤海新区正在探索推进与印度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合作。
外向型发展的经济需求。黄骅港腹地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更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支撑。黄骅港最大的优势是腹地,其腹地覆盖冀中南、鲁西北、豫北、晋西南、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广大地区,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腹地内有43个区市、330个县(市),占全国经济比重18%以上。黄骅港区交通运输条件便利,京沪、京九、朔黄、沧州地方铁路以及在建的邯黄铁路组成铁路网直通港区,津汕、京沪、京福、大广、石黄、沿海高速公路和104、205、307国道等为骨架的公路网构成港口连接京、津及腹地各省的公路运输大通道。此“三区两线”的腹地区域2013年外贸进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且保持着稳定的增速。这是黄骅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的经贸基础。
“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桥头堡
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下,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齐头并进,沟通二者之间的双向开放桥头堡意义重大。
沧州渤海新区凭借其陆上丝绸之路向东、向海的桥头堡优势,以及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始点优势,在环京津、环渤海区域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具有沟通联接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首都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一带一路”“东出西联”战略的双向开放桥头堡。
陆路丝绸之路起点在西安,丝绸之路的产业基地和产品基地分别在河北、河南、江浙。而河北则是沟通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走廊和产品基地。河北人文学者梁勇称:“河北是古代丝绸之路丝纺织技艺最辉煌的地区,盛唐时期,河北为丝绸之路贡赋的丝纺织品全国第一,缺少了河北,中国的丝绸之路就成了无本之源、无根之木。”由此看来,河北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绫罗绸缎的重要产地,也是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产地,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瓷器之路提供了大量瓷器。
打通双向经贸合作通道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大好发展形势,良好区位优势,联接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雄厚的腹地经济,以及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让环渤海地区的这一颗耀眼明珠--沧州渤海新区成为立足国家战略,着眼区域经济,拉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对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一带一路”战略形势下,沧州渤海新区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既拥有“海上丝绸之路” 北起始点的历史传承,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还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延伸的重要出海口,拥有如此重要的联接地位,无疑是屹立在东方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双向开放桥头堡。
依此重要节点地位和双向联接沟通作用,打通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港为枢纽的“沿桥经济”和“沿海经济”双向经贸合作通道,成为目前沧州渤海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1月24日,即将在渤海新区隆重举行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港)发展机遇”高层研讨会,就是打通双向经贸合作通道的重要举措,有关领导、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于此,将深入探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港)应如何抓住机遇,科学发展。
在发展的大好机遇下,沧州渤海新区将以政策优势与基建优势为基础,互联互通,搭建政府、企业间合作共赢的新平台,抢抓机遇,提升服务,以高标准、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水平拉动区域发展,打通“沿桥经济”和“沿海经济”的双向经贸合作通道,成为“一带一路““东出西联”战略的双向开放桥头堡,以此促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尽快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