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上午,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航标处首次利用无人机参与执行海上航标应急反应演习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北方海区乃至国内应用无人机参与航海保障工作的先河。
据天津航标处航标信息科副科长程胜利介绍,近年来随着数字航标和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应用,逐步实现了对航标的远程动态监测和状态控制。“无人机的应用,将再次提升助航服务水平。”他解释说,无人机可以弥补传统巡航方式的不足,比如在航标日常巡检、冬季海冰监测、海上油污侦查等领域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具有船舶不可比拟的优势。
程胜利告诉记者,无人机有三大优点。“一是反应及时,让航标预警时间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至20分钟以内,二是能实时传回海上视频录像,供指挥者进行判断和决策,三是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等成本。”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艘中型航标船从天津港到“新港26#”浮标,来回需要3小时左右,消耗柴油0.6-1吨,加上人力成本,耗费1万元左右,而用无人机只需要8-10分钟便能到达目标所在地,成本只需30多元。“如果日常巡检都用无人机,天津航标处每年大约可以节省200万元左右的船舶运行费。”
另据了解,无人机对环境和气象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受阴、雨、雾、海浪等天气、海况条件的限制比航标船更小,能在5级风下完成飞行任务。“尤其是夜间,无人机的作用更能凸显出来。”
本次演习的成功为无人机向其他航海保障领域,诸如航标日常巡检、海冰监测、溢油应急侦查等领域拓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未来,天津航标处将通过对无人机飞行高度、机载设备、航线设计等进行调整优化,初步形成一套适合航标巡检的飞行作业模式,逐步形成海陆空一体化巡航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