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仅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对外开放问题,今后重点要围绕‘向西开放’做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规划,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出席上合组织峰会时提出具体路线图——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强调“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此前也表示,西北五省区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依托,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
在日前举办的第九届丝绸之路市长论坛暨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论坛上,更是有多名中外城市的市长及与会学者一致呼吁建立 “丝绸之路经济带”自贸区。
那么,围绕着“向西开放”的发展战略重点与方向,今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应怎样具体下大力气、做大文章?在我国沿海与沿边双向开放这样的大棋局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具体发挥怎样的作用?自贸区建设是否也将成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的一个重要抓手?对此,陈耀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进行了详尽全面的深度解读。
大棋局中的“主战场”
中国经济时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重点将在西北。而围绕着“向西开放”的发展战略重点与方向,今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应怎样具体下大力气、做大文章?“向西开放”战略又有着哪些必要性?
陈耀:首先我们要明确“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性。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过去主要是以沿海地区为开放重点,即所谓的“东向开放”,通过海路,沟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联系。过去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着实起到很大作用,但如今已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到欧债危机,欧美国家的经济整体尚未完全恢复,欧美市场直至如今依旧较疲软。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外部市场的萎缩,对我国经济影响着实较大,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等下滑幅度也较大。这无疑是一个较大影响因素。
而总体来看,我国进出口贸易85%以上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的进出口仅占全国总额约7%—8%。西部地区又分为西南与西北,西南地区占整个西部地区总额的2/3,西北地区仅占1/3。足以见得,西部地区是我国开放战略规划的短板。我国很早就提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而其制约因素主要仍来自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也因此,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最大的潜力及发展空间主要是在西部地区。
从区位条件上看,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毗邻,我国陆地边境与国际共有14个邻国,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而“向西开放”无疑将是我国未来长时期的大方向,与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往来与合作是未来发展重点,西部地区今后更应充分发挥其陆地边境优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的提出,也表明了我国将其作为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性经济、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后的建设重点就是要围绕“向西开放”的大战略,做好开放的大文章。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的若干国家也恰为我国各邻国,今后丝绸之路经济带将通过依托重大的交通通道、口岸建设,以及依托重要节点城市,来构建与中亚、欧洲等国的联系。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现在的开放大棋局是沿海和沿边双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而在我国沿海与沿边双向开放这样的大棋局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具体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展现怎样的突出地位?
陈耀:今后,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这盘大棋局的“主战场”。根据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要努力开拓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则是要解决能源资源的供给问题。现在国内的能源结构是“多煤、少气、缺油”,这也使得我国环境受到很大影响。未来需要增加油气等新能源的生产与消费,以改变此能源结构。而我国诸多邻国,特别是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也因此,未来我国应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样的大通道,切实加强与之合作,通过建设公路、铁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
除了油气资源,还有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等,加之我国石油等资源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今后我们要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来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补充国内的资源供给短缺的瓶颈。
而另一作用则体现在,中国要开辟多元化的市场,而欧美市场仍较疲软,中国现在已然是世界级制造业大国,众多产品必须要开拓新市场,今后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延伸到中亚各国甚至欧洲国家,使得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能够为中亚等国家服务。
中国经济时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提出之后,西北五省区掀起了纷纷抢占 “排头兵”、“桥头堡”的定位热潮。你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各重要节点城市,应分别承担怎样的职责分工?又如何有效做好各地互联互通发展?
陈耀:西北地区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等相差不多,普遍地广人稀且缺水,但资源丰富,这里也正是我国石油等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提出之后,西北五省区掀起了纷纷抢占“排头兵”、“桥头堡”的定位热潮。直至目前,西北五省区对于自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定位逐渐明确。陕西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概念,甘肃则是“黄金段”,宁夏、青海为“战略支点”,而新疆则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 “核心区”。由此可见,各地发展重点与方向有所不同。
具体来看,陕西是西部地区科技实力最强之地,今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推动下,陕西应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优势,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等领域。
新疆地区占据我国1/6国土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2000多万人口。新疆也是我国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我国第一条西气东输的源头就来自南疆地区。总体来看,新疆的水、土、光、热等资源都很丰饶。新疆地区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铁矿资源也都十分丰富。而由于其距离内地较远,资源运输成本较高。今后,新疆将可依托其优势资源,发展面向中亚市场的特色产品。
宁夏地区如今已与阿拉伯等国联系较紧密,宁夏银川也成为中—阿合作国际论坛的永久地,其在文化领域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等方面也都很出色。总之,今后各地最重要的还是要积极发挥其比较优势,突出各地特色优势产业。而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通道建设,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将来优势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条件,则是各地今后的共同目标。
自贸区将成促丝路开放重要抓手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在省区都纷纷提出了建设自贸区、保税区的设想,自贸区建设是否也将成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的一个重要抓手?你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众多区位优势突出的节点城市中,哪个(些)城市具有建设自贸区的基础?
陈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扩大向西开放合作的水平,以开放促开发、建设,以开放倒逼改革。“开放”更要有其政策平台,而自贸区则是目前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平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我国应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毫无疑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建立自贸区十分必要。我认为,可选择经济带交通干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比如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连云港等,这些地区目前都有一些海关特殊监管区,今后应依托这些城市现有的已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区、航空港经济试验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经过相应整合优化和功能调整,升格为若干个自贸区,使得开放战略形成政策支持、政策平台和具体的“抓手”。
事实上,对于已经建立一周年的上海自贸区而言,其重要目的之一即是对外输出其经验,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及负面清单管理,今后在我国其他自贸区也均可照此经验执行,不同点在于,在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数量上将有所差异。比如西部地区的负面清单项目,在初期时势必将多一些。总之,今后我们要在不断摸索中去探索,使自贸区得以健康发展,对于今后建立自贸区的地区而言,也势必将会体现出其不同特点与发展重点。
秉承开放战略努力赢得国际各方共识
中国经济时报:今后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如何秉承开放战略,与相关国家协调对接,以赢得各方共识?
陈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已经提出一年,而在国际层面,尤其是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事实上仍不免心存顾虑和狐疑。加之国内相关规划编制仍在进行之中,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何建设等问题也缺乏各方共识。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开放的大战略,其建设不仅仅是我国自身的事情,更需要经济带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习总书记提出的加强“五通”当中第一点即是“政策相通”。今后各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也都要“开绿灯”,在政策层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包括通道建设、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而从长远看,今后的另一发展关键即体现在 “五通”当中的“民心相通”,即要加强民众之间的交往,也包括文化层面的交流。
中国经济时报: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相近,对于形成互补效应的难度是否较大?立足长远规划,未来又应如何具体解决大范围、跨区域的建设?
陈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仅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对外开放问题。而中亚地区的确与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相近,中亚与中国西部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都需要资本、技术和人才来带动发展。
但中亚与我国的资源禀赋虽相近,却不尽相同,仍将可产生互补性效应。经贸联系一是看资源互补性,二是看规模性。根据我们曾做过的相关调研表明,中亚地区对我国服装、食品、机械设备等方面需求较大,而我国主要需要的则是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度不仅取决于我们自身,也取决于沿线国家的开放程度、政策的支持程度,我们不宜操之过急,今后需要在各国发展意愿与政策开放程度等方面进行协调推进。发展也需要适度,绝不能一哄而上地抢商机、抢机遇,特别是需要切实维护中国产品的形象与投资者的形象,今后在此方面更应加强监管,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