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园区基本情况
今年物流园区三个重点工作——分别是物流园区的发展状况分析、物流园区的调查和优秀物流园区的评选工作齐头并进。
近年来,我国关于物流园区的政策支持主要有:
(1)2013年出台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2013年开始,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已连续两年开展了优秀物流园区评选工作;
(2)2014年出台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将物流园区工程列为12项重点工程之一;
(3)2015年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物流园区示范工作的通知》,委托中物联具体组织示范园区评审活动。
二、物流园区运营情况统计
对具体物流园区运营情况进行分析时,可以根据以下四个主要维度进行评价。
(一)基础设施
评价基础设施可以从投资规模、占地规模和交通便利性角度。
1、投资规模
目前我国运营1年以上的物流园区投资大部分处于1~10亿元间,投资规模超过70亿元以上的园区占3%。园区的平均规划投资额为20.1亿元,然而根据运营情况,平均实际投资额为10.9亿元。
具体的实际投资和规划投资额比例情况是:全国40%的园区能将规划投资额利用到70%以上;全国3%的园区实际投资额仅占规划投资额的10%;还有10%的园区实际投资额超过了规划投资额,经分析可知,这类园区投资规模都比较小,平均规划投资额为6亿元,而平均实际投资额为8亿元。从分区域的角度看,投资情况和我国的土地价格、物价、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东部地区实际投资额平均为14亿元,而西部地区为6亿元。
投资规模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投资强度,即投资额与物流园区占地面积之比。400万元/亩以上园区占6%,大部分(57%)园区投资强度现已上升到50-200万/亩之间。物流园区土地价格超过40万元/亩的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目前,在我国平均实际投资强度(164万元/亩)超过规划投资强度(158万元/亩)是一个普遍现象。
2、占地规模
(1)从实际占地面积角度,我国园区实际占地面积最多的集中于150-300亩,占园区总数的29%,其次有22%的园区实际占地面积为750-2000亩。我国在750亩以下的园区占63%,超过7500亩的园区占6%,上万亩的还有2%-3%左右。欧洲最大的物流园区是13000亩,第二大是8900亩。根据国家标准《物流园区服务规范及评估指标》及欧洲物流园区评价标准可知,真正发挥物流支撑作用的园区一般平均占地在750亩左右。
(2)从区域角度,我国东北地区园区平均规划占地面积9270亩;东部地区土地紧张、市场化程度更高,物流园区平均规划占地4065亩,不过我国比较好的物流园区大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规划占地面积,东部地区物流园区实际占地面积居首为1740亩,东北位居第二(1575亩),西部位居第四(1215亩)。比较实际占地和规划占地的区域的差别可知,东部地区兑现率比较高(42.8%),而东北地区兑现率最低(17%),所以规划占地面积能不能体现市场化程度还有待商榷。
(3)关于规划面积完成情况,全国完成情况(物流园区实际占地面积与规划占地面积之比)达到100%以上的园区有1%,有三分之一的物流园区可以实现实际占地面积是规划面积的95%以上,当然还有3%的物流园区规划面积完成程度在10%以下。总体来看,我国有34%的物流园区基本完成规划面积,但是还有20%的物流园区完成少于规划面积的三分之一。
(4)物流运营面积占比情况。在《物流园区服务规范及评估指标》中,物流园区物流运营面积包括码头、铁路装卸线、道路仓库、堆场、雨棚、流通加工厂、信息服务用地等,其中需要强调的是,物流运营面积不包括生活配套和商务配套用地。《物流园区服务规范及评估指标》要求物流运营面积占比不能低于50%(欧洲是在75%以上)。结合我们的统计分析,我国有31%的园区物流运营面积占比在90%以上,还有35%的园区物流运营面积比例在71%-90%之间,比较接近国际标准,但是还有16%的物流园区物流运营面积比例低于国家标准,全国物流园区的运营面积占比平均达到75%的水平。
(5)容积率,我国园区容积率主要集中于0.3-1之间,全国平均容积率为0.67。
3、交通便利性
交通便利性是园区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从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公路便利性。目前来看,在5公里以内,物流园区拥有公路情况是,有两条公路的园区占园区总数的33%,三条公路的是37%,有2-3条国道或高速公路的有70%,4条-5条的占11%。从物流园区距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及国道的距离来看,5公里以内园区拥有高速公路占比51%,与高速公路的平均距离在2.25公里;5公里以内拥有国道占比45%,与国道的平均距离在1.66公里,总体物流园区公路便利性是比较好的。
(2)铁路便利性。拥有铁路专用线的物流园区占比为37%,距离铁路货运站5公里以内的物流园区比例为27%,平均距离为2.73公里。
(3)水运便利性。距离港口5公里以内的物流园区比例为15%,平均距离为1.83公里。
(4)航空便利性。距离机场5公里以内的物流园区占到2%(空港型),平均距离为0.25公里。
四种方式比较,距离最远的是铁路,是由于改革后铁路业刚刚开放使用,物流对其依赖程度还不高。
(5)从多式联运角度看,公铁联运占28%,公水联运占16%,铁水联运占6%。
(二)我国物流园区服务能力分析
物流园区服务能力有三个评价指标,分别是公共信息平台投入大小、园区网页质量高低、货运车辆规模大小。
1、公共信息平台投入大小
总体来看,公共信息平台投入占园区实际投资的7.9%,投入在100-500万元的占园区总数的31%,投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占16%,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占7%,公共信息平台投入中软件投入比硬件投入多一些,达到54.6%,尤其是对信息系统应用较多的园区软件投入高。
2、园区网页质量高低
物流园区网页级别(PR值)情况,PR值是物流园区招商引资的一个方面、物流园区管理水平外放的表现。PR值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用来标识网页等级和重要性的指标,级别从0到10,PR值越高说明网页越受欢迎。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对我国园区进行调查时(搜索、问卷访问、电话访问等方式),我国仅有65%的物流园区具有自己的网页。针对这65%拥有网页的园区用PR值进行分析。拥有网页,但是基本不会应用网页的园区占到6%,网页级别仅为1的占35%(占比最高),网页级别为3的占30%,级别为5的占6%,级别为6的占2%。我国目前还没有网页级别在7级以上的物流园区。根据我们测算,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的网页级别为7级,阿里的网页级别可以达到9级,目前还没有测算到可以达到10级的网页。可见,我国物流园区网页质量还有待提高。
3、货运车辆规模大小
我国物流园区货运车辆运营类型中,仅有2%的园区完全依托于自有车辆,7%的园区仅靠整合社会车辆,绝大部分(91%)园区既有自己的车辆也依靠社会整合车辆。从货运车辆规模情况来看,园区拥有100辆车以下的占16%,拥有100-400辆车之间的占26%,拥有400-1000辆车的园区占23%,有7%的园区整合社会车辆高达1万辆以上。根据全国各个物流园区上报材料,我们测算,物流园区平均自有车辆368辆,平均整合社会车辆10939辆。
(三)我国物流园区运营效率分析
1、物流园区物流强度情况分析
物流强度是指物流园区每平方公里每年的货物吞吐量。从物流强度分布情况来看,物流强度在50-200万吨/(km2.年)的物流园区占23%,物流强度在200-350万吨/(km2.年)的物流园区占20%,这是我国大部分物流园区目前可以实现的物流强度。物流强度在800-950万吨/(km2.年)之间的物流园区占11%,这主要是有些大型的货运中心、港口。我国物流园区的平均物流强度是370万吨/(km2.年)。根据不同区域对物流强度进行分析,东部地区土地少、效率高,平均物流强度是490万吨/(km2.年),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物流强度只有260万吨/(km2.年)。
2、园区营业收入情况分析
收入大致可分两类,一是物流园区自身营业收入,另一类是物流园区入驻企业营业收入。其中,园区平均自身营业收入为5.7亿元。从园区的收入结构进行分析,有4%的园区年自身收入低于0.01亿元,23%(最高比例)园区年自身收入在1-6亿元之间,有5%的物流园区年自身收入在4亿元以上。物流园区入驻企业营业收入中,营业收入在10~30亿间的物流园区占27%,30亿元以上占26%,100亿元以上的占7%,入驻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26.4亿元。
3、劳动生产率分析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是园区管理机构和运输企业总的营运收入除以园区总的就业人数,按照每年总的情况来看,年收入20~50万元的占25%(占比最多),总体呈正态分布,但也有例外,有13%的园区人均收入不到5万元。平均劳动生产率是每年38.1万元。
(四)物流园区的社会贡献
1、就业规模
43%的园区就业人员为100~2000人,总体园区平均就业人数为5900人,有9%的园区就业人数超过14000人。
2、园区分区域就业人数
东部地区4600人,中部地区6500人(最多),东北5900人,西部5300人,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但是人少地也少,因此效率总体高,机械化水平高。
3、税收情况
31%的园区税收在100~500万元,1000万元以下的约占70%,平均1800万元。入驻企业税收明显高于园区自身税收,平均上缴税收3.2亿元。
4、节能环保
从企业新能源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反馈来看,太阳能、风能和LNG的使用,使用太阳能占9%,使用LNG占4%,使用风能占6%。有1%的企业使用两种以上新能源,因此总体有13%企业使用新能源,太阳能和LNG使用的最多,但是没有超过10%。园区真正普及太阳能和LNG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运输企业的数量和质量
1、总体入驻企业数量
39%的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在10~100家, 9%的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在600家,平均入驻企业的数量在230家。商贸物流园区的摊位较多,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2、总体入驻企业质量
(1)4A、5A(3A以上)的企业入驻物流园区平均只有6家,其中4A企业4家,5A企业2家。A级物流企业对于园区需求的吸引,需要进一步考量和关注。
(2)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的情况是,有26%的物流园区吸引了1~5家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的占2%。总体来说,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的园区占31%。入驻物流园区企业的数量基本达到要求,质量有待提高。
三、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1)基础统计亟待完善
首先,我们在讲创新物流发展方式、服务模式、物流生态圈、信息系统对接的时候,在统计中涉及到的最本质的要素时,却遇到很多尴尬的问题,光鲜的外表背后基本统计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关于物流园区吞吐量,有的园区并没有统计,有的认为应当是物流企业的责任范围,也有的吞吐量、货运量、周转量远远失真。
其次,营业收入、统计和机密的问题,营业收入、交易额、物流收入、物流企业收入、商贸企业收入、生产制造企业收入类别五花八门,主要由于各家理解不同,需要反复调研确认。
第三,物流运营面积占比,有的园区提供的数据是物流运营面积占实际运营面积的100%,不符合实际,同时也存在数据错误、矛盾的现象。基础统计、基本分析方面需要在不同层级上进行分类。
建议:园区的统计工作如何给国家、给企业说清楚,这种现代化的物流集聚的现象是一种发展趋势,政府要投入、国家基础设施要配套、迎接企业入驻是一个多点支持的过程,现在各方面都需要有效的统计数据,而现在的基础统计还不够完善,加强物流园区的统计体系。
(2)科学规划
占地面积和规划面积、规划和实际实施差异加大,当然有很多商业模式,但因为涉及到用地,所以科学规划显得更为重要,在规划的落实上也要进一步控制。
(3)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对于物流园区内涵、基本概念、操作的理解和更新。
(4)样本不够完善和科学。
此统计工作刚刚起步,调研范围还要持续扩大,在分析的维度、坐标方面还有待改进,建议物流园区统计分析工作常态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