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海工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制造水平参差不齐,海工装备制造能力与国际强国仍有差距。
11月21日,天津港南疆南LNG项目(南疆54号泊位)迎来首艘靠泊船舶挪威籍“安海角”轮。天津港南疆南LNG项目是天津市首个LNG项目,其投产初期采用的浮式储存气化装置(FSRU)为国内首创。图为挪威籍“安海角”缓缓停靠在南疆54号泊位。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非常活跃,虽然比去年成交量有所下降,但是也已基本达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高峰。在我国海工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韩国和新加坡也是稳中求进。面对海工装备制造未来走向深水、极寒区域的大趋势,以及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我国海工企业必须冷静应对、积极进取。”前不久,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海洋工程行业首席研究员刘贵浙,在谈到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我国海工企业面临的挑战时表示。
海洋工程装备业涉及的子行业包括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计总承等。我国海工企业虽然近年来接单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和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产品低端化倾向仍然严重,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
对手:稳定且有突破
“韩国、新加坡依然是中国在海工制造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目前来看,韩国的霸主地位牢固,新加坡的竞争力同样不可小视。”刘贵浙强调。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由于浮式钻井平台从去年同期的40座下降到今年的14座,导致海工装备的成交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全球海工市场总体表现依然活跃,各类平台成交96座,成交金额达369亿美元,海工船成交183艘,成交金额75亿美元。
在市场繁荣的同时,韩国仍然保持海工总装建造领域的领导者地位,无论是总体接单金额、承接产品复杂度,还是单个项目规模等均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加坡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改装、自升式钻井平台等领域仍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韩、新两国在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过程中,今年都表现出新的变化。“韩国凭借其先进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今年开始进军高端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打破了新加坡的垄断。”刘贵浙介绍。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本土船厂受到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其以自升式钻井平台、海工船为代表的传统优势领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不过以裕廊船厂、吉宝远东为代表的一些企业,今年却在钻井船方面大胆寻求突破。
“韩国和新加坡分别在对方的后院打开了口子,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全球海工市场竞争复杂多变、相互渗透的趋势,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企业懂得,能否接单的决定因素还是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刘贵浙分析认为。
我国:量变尚未质变
前三季度,我国海工企业势头强劲,成交各类平台40座、海工船61艘,海工装备接单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0%。其中,9家企业获28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占全球的60%,手持订单也接近全球的一半,我国一举超越新加坡,成为在自升式钻井平台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
不过,在成绩的背后也应看到,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并没有迎来“质变”。据统计,目前我国仅具备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能力的企业即多达14家,明显多于韩国和新加坡,产业集中度不高的弊端正在显现。“不少船舶企业在船舶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转向海工领域谋求出路,加剧了我国海工市场的竞争。由于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制造水平的参差不齐,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整体技术能力与韩国、新加坡的差距在近几年不仅没有缩小,甚至还有被拉大的可能,这必须引起警惕。”刘贵浙强调。
海工装备制造作为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国务院刚刚出台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也提出了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的要求。
未来:乐观但有风险
有数据预测,2013-2017年全球深水投资将达到2230亿美元,这比此前5年翻了一番。如此巨大的市场商机,必将引发全球海工企业的追逐,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产品结构的变化。
继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井喷”之后,生产装备,尤其是适应深水条件作业的生产平台的需求将显著上升。
伴随着极地油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适应极寒条件下作业的海工装备的需求也将上升,而在深水、极寒环境条件下技术装备要求更高、投资风险更大,决定了海工企业参与竞争必须具备更加过硬的技术能力。
除了技术能力和建造实力的提升,我国海工企业也应该注重市场风险分析。刘贵浙介绍,全球原油需求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随着非常规资源的开发,尤其是美国页岩气资源的持续开发,国际能源市场或存变数。前不久,美国能源部批准了今年第4个液化天然气(LNG)出口项目,4个项目的累计年出口能力达4800万吨LNG,预计在2020年美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LNG出口国,这对未来全球能源市场及原油价格的影响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