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商用车企业为了升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强大自己品牌的竞争实力,纷纷与国外企业合作。而国外厂商也通过技术输出、投资股份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在行业风起云涌的合资潮面前,重卡行业几家为数不多的自主品牌,在质量及基本性能方面与其他合资重卡企业相比没有太大差别,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和日益提高的技术水平,使自主品牌重卡继续保持市场优势地位。
中国商用汽车网近日推出重卡企业自主系列,为大家盘点中国重卡行业中的几家坚持打造自主品牌的优秀企业,看他们在中国商用车行业里是如何成长、如何发展的?
陕汽自1968年建厂、独自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延安牌5吨级军用越野车开始,经过三次创业,依靠资产重组、抢抓机遇,实施双优工程,传播品质成就未来的品牌理念,大品牌战略的实施,陕汽取得快速发展。
多年来,陕汽集团坚持走引进吸收、自主创新的差异化自主品牌发展道路,广泛吸收社会资本,使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迅速提升。到目前为止,斯太尔、德国MAN、康明斯、潍柴动力、法士特齿轮、汉德车桥等多个国内外汽车工业企业均和陕汽达成紧密的合作。通过资源优势的整合,陕汽缔造了重卡行业最据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陕汽民用汽车就是在这个供应链体系下,在军车品质、斯太尔技术、MANF2000整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主品牌。
在天然气重卡市场,陕汽一直保持行业领导者地位。通过5年的努力,陕汽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了研发成果,成功开发了CNG、LNG大马力重卡,CNG、LNG客车底盘以及微型电动车桥等新能源产品,掌握了天然气重卡的核心技术,并逐步形成了产业化格局。其中,CNG、LNG重卡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我国天然气重卡产品的空白,产品销量全国第一,并远销国外市场。
2013年国内天然气重卡销量约为3万辆左右,同比增长近80%,同时市场三级分化趋势明显。陕汽以1.1万辆一枝独秀,位列第一阵营;第二阵营包括一汽解放和中国重汽,年销量在4000-10000辆之间;第三阵营年销量在4000辆以下,包括北奔、江淮、福田戴姆勒、华菱、联合卡车、上汽依维柯红岩等。位列二三阵营的各家企业纷纷在表示将在2014年发力。
陕汽重卡2014年的销售目标,定下了天然气重卡1.6万辆的目标。而一汽解放的目标是1.5万辆,市场份额达到37%;福田戴姆勒汽车的目标是完成8000辆,市场占比20%;北奔重汽2014年的天然气车销售目标是2400辆,占其总目标的11%。
另外,由于我国天然气进口资源与国内市场价格倒挂,天然气进口企业存在亏损,希望通过涨价获得盈利。国家发改委今年向全国“两会”提交的2013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草案中提出“将全面实施天然气价格改革”,天然气价改将稳步推进。天然气价格上涨必然“稀释”车用天然气燃料推广的商业价值。国家层面缺乏应对天然气价格波动的措施,也将掣肘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虽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和新奥能源等国内大型天然气供应公司都在不断加大天然气加气站的建设投入,但总的加气站基数小且单站投资大大高于一般加油站,因此面对庞大的天然气汽车市场潜力,目前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综上所述,如果陕汽重卡单靠新能源卡车这一产品来提高销量,未来发展的前景和亮点并不十分明显。
上市路坎坷 借壳失利未必是坏事
在看到国内其他国有车企纷纷加快上市步伐,陕汽也紧随其后筹谋上市,可是没想到随着博通股份发布公告称“终止2013年7月29日公司董事会所审议通过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让陕汽集团的借壳上市方案在最后关头告吹。
汽车行业分析师曹鹤认为,陕汽集团的上市现在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如果不把陕重汽放入上市公司,陕汽集团的上市就没有意义,其他业务板块的培育并不容易,也不是短时期能做到的事;但如果要争取陕重汽控股权,就绕不开潍柴动力这道坎。
但是不管怎么样,陕汽借壳失利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从近几年陕汽集团财务数据来看,尽管陕重汽的利润额始终在增加,但来自陕重汽的利润贡献已经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所以从长远来看企业成长,产品是根本,未来该如何发展是陕汽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