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江苏省政协委员、民进湛江市委会主委沈耀提出,在湛江建设首批海洋经济高新技术园区,启动经济发展“蓝色引擎”。这将有利于构建全省的海洋科技“产学研”平台,构建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环保节能型产业集群。
湛江优势不可替代
沈耀向记者介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应以提升优势海洋主导产业为基础,以打造高端临海工业集群为重点,以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首批1—2个,试点成熟后再发展第二批3—5个,以此形成广东的海洋产业集群。首批试点应重点考虑具备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科技力量支撑的欠发达地区,首推湛江。
沈耀如数家珍地介绍,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556公里,占广东省海岸线的46%,占全国的1/10,岛屿37个,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海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广东省首位,是全国最大的对虾交易中心和加工出口基地;海养珍珠产量占全国2/3,对虾养殖产量占全国1/4,海盐产量占广东省一半;各种矿产资源丰富;海洋科技优势明显,广东海洋大学就在湛江,全市共有大专院校7所(其中本科4所),每年在校大学生近8万人;地理交通优势明显,是大西南地区的出海主通道,是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和大洋洲航线最短的口岸,是目前广东省唯一拥有“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种交通网络系统的地级市。“十一五”期间,湛江已建立起海洋产业基本框架,形成了临海重化工、港口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四大支柱,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从2005年的46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4.8亿元,总体发展势头迅猛。
“但湛江的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丰富的资源还没有转化为高附加值。可以说,湛江在建设首批海洋经济高新技术园区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沈耀指出,在湛江建设首批海洋经济高新技术园区,将有利于构建全省的海洋科技“产学研”平台,构建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环保节能型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培养人才
建设海洋经济高新技术园区,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沈耀建议,积极推进与中科院开展深层次合作,支持以南方近海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南方深海大洋研究基地和南方海洋产业战略装备研发基地为主体的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建立第二个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支持在广东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公共转化平台和若干专项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建设。
此外,推动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组建若干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选择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海洋高级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批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合理调整、完善海洋学科设置,加快海洋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建设。以海洋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目标明确、知识结构合理、核心竞争力突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健全激励海洋科技人才的新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