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长沙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长沙对外贸易发展不够快,规模不够大,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一块短板。昨日,市政协委员、市商务局局长刘素月关于发展对外贸易、促进长沙市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的建议引起关注。她建议,长沙进一步提高区县(市)、园区发展外贸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进长沙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短板: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和认识不一
长沙市进出口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实力不强,发展速度不快的问题一直存在。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6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长沙市外贸依存度为8.5%,明显低于全国47%的平均水平。
长沙市发展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发展外贸思想认识不统一。长期以来,部分同志认为发展外贸对当地经济增长没有什么贡献,不但不能为当地增加财税收入,反而还要承担部分出口退税,因此对发展外贸的积极性不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长沙市出口产品结构中虽然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不断增加,但大部分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整体利润率低。此外,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待提高,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外贸专项支持政策需要更完善和加强。
建议:加快长沙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刘素月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外贸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高位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外向型经济发展部门、大通关部门均应成为成员单位,各区县(市)、园区也应设立相应机构,及时协调解决长沙市外贸发展的重要问题。
目前长沙市年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一直在1000万元左右,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建议扩大外贸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各个区县(市)、园区也要配套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外贸发展。
目前长沙市已经将进出口额纳入了对区县(市)政府、国家级园区的绩效考核体系,参照中部其他省会城市做法,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指标的考核力度,出台相应的考核办法,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提高区县(市)、园区发展外贸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与此同时,要抓紧长沙临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申报和建设,加强对自贸区的研究和申报,使之成为长沙市外贸发展新的助推器。进一步完善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发挥五定班列、五定班轮作用,发展多式联运,减少企业物流成本。进一步加强大通关部门协作机制,提高海关监管、检验检疫、出口信保、贸易结算和出口退税环节的配合度,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相关链接
98亿美元
长沙市2013年实现进出口98亿美元(预计),同比增长12%,约占湖南全省比重40%,仍居湖南第一位。
329家
2013年新增进出口经营企业329家,全市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累计达4170家,其中进出口规模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104家,比去年同期多12家,1亿美元以上的17家,比去年同期多10家。
为何要发展对外贸易
发展对外贸易能拉动GDP的增长、创造税收、拉动就业,直接效益明显。长沙市2012年GDP的增幅中,外贸出口贡献1.1个百分点。普通外贸企业应缴税种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等,除了增值税有可能按比例进行退税,其余税种均在当地产生并交纳。长沙市蓝思科技今年出口超过7亿美元,员工数量也超过了5万。
同时,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扩大投资、刺激消费、调整结构,间接效益突出。除了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外,还能够通过促进投资和消费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再推动,因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是复合型拉动。因为外部需求的增加,会推动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扩大进口特别是重要消费品的进口,对刺激居民消费欲望、提升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