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产业创新、知识创造,构建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动力源和增长极的作用。
这三大战略枢纽不仅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强大吸附器和辐射源,既面向国内,更面向国际,是我市“十三五”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
1
我们要厚植传统优势,增创新的优势,围绕巩固千年商都地位,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围绕产业创新、知识创造,构建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动力源和增长极的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重点建设三大战略枢纽
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空间布局建立在城市的地理条件、自然禀赋、区位特征等不可复制的要素基础上,格局就是功能,有什么样的空间布局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格局。我们要在传承广州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遵循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整合优势资源,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通过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要突出网络城市的特征,科学系统地梳理城市空间的脉络与功能、枢纽与连结、网络与节点,形成层次更清晰、功能更完善、联系更便捷的网络城市格局。
重点建设三大战略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培育和拓展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核心依托,也是广州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有力支撑。这三大战略枢纽不仅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强大吸附器和辐射源,既面向国内,更面向国际,是我市“十三五”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这三大战略枢纽互相呼应、互动发展,构成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的重要动力源和增长极。
立足南沙新区、广州港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加快南沙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开发建设,升级改造黄埔临港经济区,将市区散货码头功能逐步迁出,建设商务港,巩固提升千年商都的优势。
立足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努力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拓展广州产业发展新空间。
立足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等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成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
相当于多了一个区的发展空间
珠江是广州水系的主体,广州段全长930多公里,是我们极其宝贵的财富。优化两岸发展环境,就多了一个发展立面,加强水面的保护、开发、利用,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区的发展空间。要以珠江为纽带,把沿岸的优势资源、创新要素串珠成链,统筹推进沿岸产业升级、城市有序更新、水环境治理、景观优化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构筑珠江两岸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流溪河、增江是我市自己的河,没有理由搞不好。我们要加强规划设计,明确产业结构优化的主攻方向,强化组织领导,在科学治理上下苦功,依法整治违法建设和污染排放,还岸于民、还水于民、还绿于民,把两岸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两岸人民更幸福。
加快形成多点支撑格局
构成中心城区“黄金三角”
加快形成多点支撑格局。有重点才有政策。要重点推进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金融城、珠江新城融合发展,构成中心城区集聚高端要素的“黄金三角”。比如,要学习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区,高水平规划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通过阿里巴巴、腾讯等十几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的投资带动,迅速促进互联网产业链拓展延伸,加快形成“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要协调推进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要给各区更多的自主权,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大抓发展的主体责任,找到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在差异化竞争中实现联动发展。
构建大交通综合枢纽
打造零换乘枢纽中心网络
广州作为华南交通枢纽,交通骨架清晰,有良好的基础。随着全国全省高铁、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加快,我市交通综合枢纽也需要加快补齐短板。要着力打通连接周边的战略大通道,重点规划建设京九高铁广州联络线和广河、广湛、广汕等高铁,以及穗莞深、广佛环线、广清等城际轨道,实施火车站体系改扩建等工程,完善南站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快北站建设,推动空铁一体化。加快推进新一轮地铁线网、高快速路网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南沙、增城、从化、花都到中心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到机场以及机场第二高速等快速通道建设,打通断头路,实现城市重要节点之间互联互通的便捷化。构建零换乘枢纽中心网络,加速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功能板块之间无缝对接。
2
建设三中心一体系,就是通过海港、空港等国际枢纽带动,建成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流通体系、服务体系,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扩散,整体提升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高端要素聚集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和竞争的重要门户。
对标先进城市
聚焦三中心一体系建设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提升传统商都功能和增创广州新的竞争优势的客观要求,是巩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战略抓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做大经济总量,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功能,使之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真正相匹配。
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上海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我们要对标先进城市,把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摆上战略位置,集中发力、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三中心一体系建设。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要重点推进南沙港四期、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发展江海、海空、空铁等多式联运,推动海港、空港联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国际中转中心,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密切与国内外航运中心的协作,系统提升广州在全球海港、空港网络体系中的地位。
建设国际物流中心,要重点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空港物流、保税物流、城乡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标准化建设,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要主动适应和对接国际贸易规则,优化提升商业规划布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健全服务贸易体系,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拓展市场采购、租赁贸易及保税展示等新型贸易方式,支持广交会做大做强,引进扶持专业品牌展会,打造全球会展之都。
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要重点建设金融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国际金融城、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等功能区,设立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发展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本地银行做大做强,鼓励在穗银行创新发展,支持组建民营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等新业态;引进培育领军型金融人才。应该强调的是,金融业的发展必须在风险可控下进行,制定一套完整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金融风险防控,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3
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也应该推动全面创新。
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
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节点
要以价值创新为引领,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成为新制度、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先行地,实现从追赶型发展向引领型发展转变,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要着力培育创新主体,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推进创新型企业示范工程,催生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要着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建设各类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努力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础平台,积极参与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在广州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国家队”。要着力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创新国际合作,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节点。
双轮驱动
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努力建设若干在全球、全国排在前列、叫得响的项目或产业,加快形成四梁八柱更加稳固的产业支撑体系。
两个70%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引导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两个70%”,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0%。
4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当前,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格局深刻调整,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面临能变则盛、不变则衰的艰难抉择。我市产业发展处在内部调整与外部调整相互叠加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
要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产业,特别是要把文化产业、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发挥房地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升先进制造业,实施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提升汽车、电子、石化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机器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与健康、能源及环保装备、轨道交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与卫星应用、都市消费工业等先进制造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加快发展网络经济和分享经济,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和应用,形成由设备供应端、运营端、应用服务端构成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平台经济,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平台企业,增强广州在全球生产与服务体系中的影响力。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做强现代海上航运物流,升级海洋船舶工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设国家级海洋科研基地和技术中心,搭建一站式产学研海洋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力争涌现一批行业冠军。坚持质量立市,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努力创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要善于打产业“组合拳”,推动产业结构多样化,形成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
5
外部动力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变量,只有扩大开放才能获得更多更稳定的外在推力。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国际化战略性要素的注入,就难以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在全球化、互联网、新经济发展趋势下,广州要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必须坚持开放发展,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大力引进国际高端要素,提升参与全球城市竞争与合作的层次,强化发展的外部动力。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南沙要成广州与世界接轨桥头堡
要加快南沙新区和南沙自贸试验区建设。自贸试验区是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南沙新区是广州的未来,要借助自贸试验区的机遇加快南沙新区建设。全面实施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深化穗港澳全面合作,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建设成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和示范区。全面落实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方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着力在投资准入、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积极探索面向全球、与国际对接的高水平制度规则,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型制度框架。重点发展与国际航运中心相关联的海洋经济,以重大装备、高端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以及国际贸易、特色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国际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挥南沙作为广州与世界接轨的桥头堡作用,建成我省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平台。
推动建设海上物流大通道
建设“一带一路”战略节点。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间的经贸合作,建设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节点。要推动建设海上物流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空中走廊和数字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沿线友好城市共建空港联盟或港口联盟,在外接海丝沿线、内联我国腹地中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
创新外贸新业态。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增强进口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挖掘外贸新增长点,培育一批新型外贸服务企业。
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集群招商
发挥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等重大平台的招商作用,围绕产业链配套、供应链衔接、价值链增值,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中介机构招商,吸引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等来穗投资。
远交朋友近结亲
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服务周边就是服务自己,在这方面要有大思维、大胸怀、大格局,远交朋友近结亲。要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经验,发挥省会城市作用,增强跨区域高水平服务功能,推动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深入推进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积极构建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深化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展,带动粤东西北协调发展。拓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及中西部地区合作,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商务贸易、旅游、生态环境、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率先实现穗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在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深化穗港澳台合作。深入实施CEPA及其补充协议,推动率先实现穗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建设,携手港澳打造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巩固和深化穗台交流和经贸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