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襄渝线十堰车务段调车班组,跟随当晚上早夜班的4名调车员,感受调车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上岗须穿特制工作服
18时,调车员张乐志、刘斌、周红、杨才能4人上班了,他们年龄都不大,但都有10年的工龄。这个班组中,张乐志是调车长,负责调动机车和指挥调车作业,刘斌、周红是连接员,杨才能是制动员。作业通知单要求调车作业从20时开始,次日凌晨1点30分结束。
20时, 张乐志他们整装出发,记者注意到,他们的衣服是特制的反光棉服,衣服上的口袋、拉链装饰非常少。张乐志介绍说,因为作业时要不停地上下火车,而火车上金属部件多,为了安全,衣服上不能有任何装饰,以免被挂住出现意外。反光衣服是因为晚上作业可以被看见,确保不被他人伤害。
每人的衣服上还别着对讲机、夹着调车作业计划单,人手一个手电筒,张乐志还拿着一个有铁链子的铁鞋,有7公斤重。“这都是我们上班之前规定要用的,每个人前后相隔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距离,对讲机作业使我们能够获知彼此作业情况,随时协调工作。铁鞋是为了防止火车皮溜走。”张乐志笑笑说,我们的工作比较特殊,所以穿着也很特殊。
为了保证工作中身体的灵活性,衣服不能穿得太厚,张乐志说即使零下十几度、雨雪天,也是这一身衣服。
寒风中不停编组货车
20时10分,记者跟随张乐志一起登上当晚作业的调车机车。机车里有两名司机,负责和他们4人一起开展晚上的调车作业。调车员不能呆在驾驶室,所有人只能站在机车外面或挂在火车皮车梯上。记者抓着冰凉的机车栏杆不一会儿,手就冻得失去知觉,耳边是呼呼的寒风吹着。
进入存车站场,这里没有一点灯光。等待调运的货车车厢已经停放在股道上。机车停下,4个人开始分开干活。刘斌径直往前,拿着手电筒逐节检查车皮连接处及车底和货物装载情况等。待检查确认过后,通过对讲机告诉张乐志,张乐志向机车发令“启动”,机车司机开动机车靠近调运车厢、连接。杨才能立即跑上去打开手制动器。机车带走作业规定的九节车皮,周红挂在最后一节车皮车梯上,快速驶离该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