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航业,尤其是沿海港口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促进山东省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国港口生产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今年前9个月,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速仍保持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切入点
尽管山东省沿海港口吞吐量和增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但港航业发展也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拥有“作业效率世界第一的港口”,仍停留在装卸、运输等传统业务上,“大进大出”特征明显,与之相关的航运交易、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人才交流、海事仲裁、航运咨询以及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等高端航运服务产业方面涉及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港航业可谓“大而不强”。国内外经验表明,港口装卸、仓储等初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将逐步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而山东省港航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就是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概念,它应该具备以下具体条件。一是环境。当地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有具体切实可行的工作意见。二是平台。搭建大数据一网式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一条龙、电子一站式”的信息服务网络。这个平台的搭建主体是企业,这也是各地争建航交所、交易中心的主要目的。三是人才。无论是航交所,还是交易中心,都是准金融单位,需要有专门的高端金融人才团队来经营和管理。”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港航局局长刘福臣说。
港航信息化系统为支撑
大数据一网式信息服务平台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省港航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载体。
“我们港航系统具体建一个什么样架构的信息化系统?如何建?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刘福臣说,“我个人理解,政府部门推动的信息化系统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港航政务系统,满足各级政府要求及行业政务信息管理需要;二是港航管理系统,满足港航监管、生产调度、应急指挥等需要;三是港航商务系统,为港航现代服务业搭建平台。前两个系统的建设以我们港航管理部门为主,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以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商务系统以企业为主,可以结合国际航运中心的筹备建设一并推进。”
信息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好用的系统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订一个高水平的、务实的规划建设方案,二是筹集建设资金,三是准备好人才队伍。
合资合作与社会融资是保证
据统计,2006年至2013年,山东省港航共完成基建投资710亿元,其中引进外部资金近287亿元,占同期建设投资的40%。社会融资方式多样,成果丰硕。以日照港集团为例,自2006年以来,通过上市公司平台就募集资金51.8亿元,运用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约75亿元,通过“融资租赁业务”等融资18亿元。沿海青烟日三个大港的快速扩张得益于有效的合资合作及社会融资,黄河三角洲地区深水港口的建设同样也得益于此。“可以讲,如果没有森达美的进入就没有今天的潍坊港(中港区),没有众多民营企业的介入就没有今天的东营港(东营港区),滨州港在经历了多年的艰难起步后也启动了与青岛港集团、烟台港集团的合资合作步伐。”刘福臣说。
目前,山东省内河港口建设也主要是依靠合资合作和社会力量,森达美集团的投资大大提升了山东省内河港口现代化水平。
“总的来讲,山东省港航建设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资合作和社会融资的成功,凡是合资合作工作做得好的,港口发展就快、活力就足;这也是山东省港航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刘福臣说。
相对沿海港口、航道发展,山东省内河航运发展缓慢。除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工作推进困难外,建设模式、融资方式上的惯性思维及“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项目一方面需要所在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港航管理部门在融资建设方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灵活用好现有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企业、大集团的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