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门保税直购体验中心
郑州台湾科技园
郑州富士康科技园全景
智能手机产业园外景
2015年12月25日,正威科技城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项目工地上,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这一在建大块头项目,将成为航空港区新的产业增长点。截至目前,已有80多家整机及核心配套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智能终端产业已成集聚之势,企业来这里投资的热情很高,等我们的厂房建好后,将有更多企业入驻。”正威国际集团河南项目执行总裁李斌充满信心地说。
正威项目的落户,是航空港实验区“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有力印证,以产业为核心,狠抓集群培育,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正在这里快速形成。
“十二五”时期的航空港实验区,处处跳动着产业发展的强劲脉搏,一组组数据记录着航空港铿锵的发展步伐——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440亿元,同比增长26.5%,是2010年的31.2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0亿元,同比增长30%,是2010年的14.1倍。五年来,航空港实验区共签约商务合同项目和框架协议项目164个,总投资金额约3693亿元,产业聚集优势凸显。
这是发展的五年,俯瞰航空港区,由南向北,从东到西,展翼齐飞的产业园区争相阔步,正释放出产业项目的强大推动力;这是跨越的五年,翻阅大气宏伟的规划版图,项目攻坚,步履坚定,乘着“一带一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东风,航空港动能澎湃,演绎出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大产业龙头高昂
自2011年3月富士康科技园在航空港区投产以来,“郑州造”手机产量持续攀升,一条持续上升的产能曲线令人瞩目:2011年生产手机2800多万部,2012年攀升至6300多万部,2013年则飙升至9645万部。2014年,该区手机产量约达1.5亿部,预计2015年郑州航空港区手机总产量2亿部,约占全球智能手机供货量的七分之一以上。
实验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实验区智能终端产业的龙头,郑州富士康一直在逐步增加产能,实验区一直在努力全面做好配套保障,加快推进富士康深圳产能搬迁,尽快确定富士康新增产能承接方案,争取富士康将更多产能布局郑州。截至目前,富士康郑州航空港科技园累计完成厂房建设200万平方米,宿舍建设近500万平方米;富士康项目入驻郑州以来,全省协助富士康招募员工145万人。
随着产能的增加,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和富士康在大陆单体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其对全省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正在不断增强,从2011年5月实现首批整机批量出货至今,郑州富士康科技园累计出口手机突破3.7亿部,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90亿美元。2012年-2014年,富士康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据全省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和郑州市出口总额的80%以上,带动河南省、郑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持续大幅增长。
智能终端“雁阵”异军突起
2015年12月22日,走进中兴通讯公司的厂区,车间内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专注地工作,贴片、测试、组装……一台台智能手机逐渐成型,从这里走向全球。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3条生产线每天都在满负荷运转,来自国外的手机订单已让生产处于饱和状态。
如果把富士康看成是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智能终端产业体系的“启动器”,那么,纷至沓来的产业链项目已然组成了一部助推港区发展的“产业引擎”。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有119家智能终端相关企业签约入驻航空港,除富士康外,另有中兴、天宇、华世基、迅迈等15家企业正式投产,区内手机产量约占全球智能手机供货量的七分之一多。
作为“郑州制造”的“孵化器”,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12栋标准化厂房已全部建成投用,二期厂房已具备入驻条件。
作为智能终端产业的“助推器”,6亿规模的智能终端出口退税资金池2014年11月投入运营,发放退税资金2969.21万元。
作为大产业的“服务器”,河南智能终端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已完成选址,并已在手机产业园过渡性开展业务;天宇智能终端供应链平台已实现深圳至航空港实验区点对点直通,获批河南省智能终端(手机)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在智能终端产业培育上,航空港始终坚持集群式引进,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建立研发、检测、信息、资金等平台体系,努力打造配套完备的智能终端产业生态。”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分析说,作为发展临空经济的典型代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航空偏好型产业集群在郑州异军突起,正在逐渐优化郑州传统产业布局,推动全省相关链条产业优化升级。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艳,从一个苹果到一片果园,实验区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已呈现出由单一品牌向多个品牌,由单一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球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正在形成。”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张延明说。
产业集群枝繁叶茂
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55亿元,打造新型物流仓储、转运、保税、电商产业集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半导体全产业链产业园落户,项目总投资450亿元;台湾友嘉集团首批投资350亿元,打造全产业链精密机械制造基地;中移动大数据中心与河南总部项目施工道路修建完毕;绿地会展城项目临建工程主体完工……隆冬之际,走进航空港实验区,一批新开工建设的项目,正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批新竣工投产的项目,打造出产业集群优势;一批顺利推进的项目,为经济发展积蓄出蓬勃后劲……
八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在郑州产业舞台上的“戏码”越来越多。智能终端、电子信息、精密机械、飞机制造维修、航空物流、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商贸会展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开工,产业骨架开始成型,航空枢纽建设和航空关联型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已有中泽新概念生物制剂产业园、百桥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等20个项目签约入驻,总投资约227.3亿元。台湾科技园作为郑州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先导区,已签约企业67家,其中院士项目2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项目4个。
——精密制造产业集群加速集聚。已有友嘉精密机械产业园、明匠机器人研发制造服务基地等4个项目签约入区,总投资约98.4亿元。
——航空制造维修产业加快发展。穆尼飞机制造、中法通用飞机生产制造产业、德国IAS飞机内饰3个项目签约入驻,总投资约32亿元。
“2015年是我们确定的项目建设年,选定了279个重点项目,每个项目都明确了首席服务官全程跟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项目将成为加速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的增长极。”实验区管委会主任马健说。
新业态发展突飞猛进“我们负责开发运营的瑞茂通易煤网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已经上线运行,网上煤炭交易额排名全国第一。”2015年12月24日,兴瑞大宗商品产业园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一年来,兴瑞产业园已累计入驻企业60余家,实现大宗商品营业额近300亿元。
兴瑞的快速发展,正是实验区新兴产业突飞猛进的生动写照。“十二五”期间,航空港实验区始终把新兴产业培育放在突出位置,强化招商和项目建设,有力带动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式发展。5年前,航空港实验区服务业增加值只有10亿元,2015年将达到66.5亿元,增长速度12.5%,年均长14.9%。
电商产业快速崛起。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已有28家电商、物流商入驻,唯品会中原地区运营中心、聚多云电子商务产业园已建成投用。跨境电商信息平台建成投用,日订单处理100万单;跨境电商保税物流中心部分建成投用,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可满足800万件货物存储。目前,已有京东、当当网等多家企业入驻,唯品会、省航投等电商企业已实单运行。
大数据产业快速集聚。中国移动(河南)大数据中心、云和互联网产业园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10亿元。阿里巴巴大数据项目正在制订建设方案,预计入驻企业400家,可实现年产值1.12亿元。
商务会展产业快速发展。绿地会展城、欧洲制造之窗、中富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多个大宗商品展览交易项目已开工。在中富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临时场馆,已有智利、美国两个国家馆开馆运营。
五年来,航空港区共列入省市重点项目266个,实际完成投资约830亿元,累计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76个,为航空港实验区产业结构提升及产业集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书记张延明说,“十二五”期间,航空港围绕着“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发展主线,每一步都力求想好、走对,拼尽全力打好决胜战,实现既定目标。
展望“十三五”,航空港实验区将积极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坚持以枢纽为起点、物流为跷板、产业为基础、城市为依托,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目标任务,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