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管委会
从前工业重镇的“钢铁土壤”到“开放立城”的高产沃土,制度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在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刻发生着。
自2013年首趟蓉欧快铁(今中欧班列)发车,成都国际铁路港开行的国际班列便日夜不息、驰骋万里,承载起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2021年6月,成都青白江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定名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个依托铁路港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让始发于此的国际班列“跑得更远,开得更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一大关键,这也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
做强枢纽建设
托起立区“第一要务”
3月14日,声声汽笛响彻成都国际铁路港,作为2024年成都糖酒会的一个重头戏——成都国际班列第110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专列,载着巧克力、太妃糖、红酒等众多欧洲产品顺利抵港。而2月14日从这里驶出的满载灯具、汽车配件等出口商品的中欧班列,已经抵达俄罗斯和波兰等国家。在高质量服务四川“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中,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的“朋友圈”不断扩容,连接起境内外100余个城市,立体国际大通道集聚成势。
历经十一载,从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出发的国际班列逐步形成中欧(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老(越)班列等多向度班列协同运行格局,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至欧洲、北至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为四川打造亚欧大陆桥国际贸易枢纽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钢铁驼队”建设形成持久的新质生产力,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通过深化国家级经开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协同发展,做优大宗商品、整车贸易、跨境电商等特色贸易,推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外资扩增量提质量。
立足制造强区
做大产业“头号工程”
产业是国家级经开区的重要载体。自获批以来,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便以产业等为重心进行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悉,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拥有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欧洲产业城、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三大产业功能区,是超千亿元重大项目的重要投资地。在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的牵引下,该区围绕新材料、新消费、新能源、国际供应链、装备制造、都市开放农业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和中试产业两大新兴产业,深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制造强区工程。
回顾2023年,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共签约引进项目87个,开工建设项目41个,竣工投产项目59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家,新增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91家。其中,蜀虹装备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巨石成都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新型金属材料产业入选四川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坚定科创赋能
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深刻领悟精神,并明确要以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试产业基地为平台,强化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
自2023年全国首个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试产业服务平台在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正式上线运行以来,优质资源持续涌入,仅2023年便有45项科技成果中试熟化。
通过持续科创赋能,更多创新成果在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就地就近产品化、产业化,带来元宇宙、新型储能、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诸多发展机遇。新培育的82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8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将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注入不竭的“新质动能”。
做优营商环境
深化改革“一号工程”
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思想开放度、市场成熟度与开放水平的关键指标,其质量对经营主体的经济行为能够产生深远影响。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级经开区,但沉淀着数十载发展底蕴。在此期间,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依托自贸试验区不断改革创新,推动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合作机制、“内陆综保区通关一体化”运行模式等案例入选全国最佳范本。
一路走来,企业家也纷纷“用脚投票”。2023年,经开区企业服务满意率高达99.3%,获得“2023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区”“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区”等荣誉,在成都市范围内率先发布营商环境6.0版政策,系统推出惠企利民举措200项。
风雨兼程数十载,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勇于担当,奋力拼搏,也收获了累累硕果。站在新的起点,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将大力推进枢纽建设、制造强区,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营商环境优化,打造引领四川省以及辐射西部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